上海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健全综合保障体系,强化高标准配备选聘,创新分类培养培训机制,实施数字技术赋能,全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辅导员队伍。
完善综合保障,夯实队伍建设根基。一是加强统筹谋划。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专题研究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上海高校辅导员工作条例》等多项制度,不断健全高校辅导员队伍制度体系。开展辅导员队伍建设大调研,积极开展先行先试工作探索,实行辅导员落户加分、少数民族专职辅导员直接落户等政策,落实公办高校辅导员事业编制待遇,设置辅导员专项岗位津贴,为高校配备选聘优秀辅导员提供有利条件。将辅导员队伍建设任务及要求纳入上海高校分类评价体系、民办高校年检指标,定期开展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情况督导,重点督促高校严格落实辅导员配备标准,推动高校配齐建强辅导员队伍。二是搭建发展平台。依托上海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同城平台,实施辅导员博士生培养计划,每年设置专项博士指标,支持辅导员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管理学等学科博士学位,提升辅导员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在“优青计划”“阳光计划”等人才项目中单列辅导员系列,在上海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等科研项目中单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类别,在市级教学成果奖、育才奖等评奖中单列思政系列,鼓励和支持辅导员开展科研工作。
严格准入门槛,做好队伍配备选聘。一是推动足额配备。督促指导高校坚持专职为主的原则,严格按照本、专科生专职辅导员师生比不低于1:150、研究生专职辅导员师生比不低于1:200、少数民族专职辅导员师生比不低于1:5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确保足额配备到位。目前,全市高校辅导员共计6856人,其中专职辅导员4578人,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约80%。二是坚持多元选聘。推动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健全辅导员任职资格和选聘标准,基于辅导员岗位进行科学定位分析,配足班(年)级辅导员。创新“矩阵式”辅导员队伍配备模式,按照工作职能配备党团建设、心理辅导、职业发展指导、学生事务等专业辅导员,稳步提升辅导员专业化水平。推动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试点选拔培育学生骨干作为专职辅导员储备人才,鼓励试点高校从获得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中选聘辅导员。推动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对纳入选苗育苗机制的优秀学生制定工读结合、贯通培养等选用一体化政策,拓展辅导员队伍来源。
抓好培养培训,增强队伍核心素养。一是分类设计培训体系。健全以岗前培训、专题培训、高级研修为一体的辅导员培训体系,建设14个高校辅导员培训研修基地,通过分类培训提升辅导员培训效能。针对新任辅导员,将岗前培训纳入全市新教师培训体系,聚焦辅导员职业发展初期特点,开展理论素养、教学技能、心理辅导等基础知识与能力培训,为辅导员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针对在岗辅导员,每年组织开展网络思政、危机应对、创新创业指导等专题培训,促进辅导员专业化成长;针对骨干辅导员,每年举办为期三个月的高级研修班,开展集中学习、实践教学、挂职锻炼等,努力培育专家型辅导员。二是丰富培训活动载体。连续12年组织开展“辅导员队伍建设月”系列活动,精心举办“上海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宣传展示活动、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等,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建,不断提升辅导员职业素养。连续4年开展辅导员主题班会展示活动,围绕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等各类主题,通过教案评审、说课展示、现场教学等环节,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分享培养新时代好青年的工作思考,提升辅导员教育教学能力。遵循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征集遴选三批辅导员特色工作法并结集出版,内容涵盖学生服务、党团建设、就业引导等方面,为辅导员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提供工作指南,并将特色工作法实践情况纳入辅导员职称评聘、考核评优体系。
强化数字赋能,提升队伍育人效能。一是建设大数据平台。推动华东师范大学开发“大数据赋能学生教育管理系统”,运用学生专业学习、校园消费、行动轨迹和社交情况等各类数据,深入分析研究学生社交网络节点,精准描绘不同学生群体画像,自动生成学业困难、经济困难和疑似失联等智能预警,为辅导员及时防范化解危机事件提供靶向指导和参考,推动辅导员工作化被动为主动,提升辅导员精准育人能力。二是开发虚拟辅导员。开发人机协同模式下的AI“虚拟辅导员”,通过嵌入以语音交互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帮助学生解决专业学习、学术研究、校园生活等方面的问题。目前,已累计搭建知识库2000余条,实现辅导员3D虚拟形象问答,减轻辅导员事务性工作负担,有效提升辅导员工作精细化、个性化、数字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