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构建全学段纵向衔接、多维度横向联通、工程项目两翼协同的高质量科学教育体系,切实做好科学教育三个“加法”,努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积极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坚持全学段纵向衔接,做好“大中小贯通”。加强统筹规划,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实施方案》,成立科学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双向衔接、长远规划、学段互补、全程培养”的原则,推动不同学段的科学教育纵向衔接。一是小学关注“生活”。发挥区、县教研部门作用,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发一批特色科学教育校本课程资源包。松北区开设《生活中的科学》《纸电路》等课程,阿城区开发《萌萌小鸡“蛋”生记》《蜗牛的成长》等课程,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二是初中注重“实践”。建成841间人工智能创客实验室,实现初中人工智能创客实验室覆盖率及创客课程开课率两个100%。建设60间AI人工智能理化生实验室,并将实验操作考试纳入中考计分。三是高中侧重“拔尖”。出台《哈尔滨市省级特色示范高中培养创新人才实施自主招生试点工作方案(试行)》,对物理、化学等学科拔尖人才实施自主招生、专门培养。2024年,哈尔滨市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中三所省级示范性高中作为试点在全市共录取创新人才26人。四是高校突出“领航”。组织高校专家学者组成“科学筑梦导师团”,一年来走进80余所中小学校,开展科普讲座100余次,为4万余名中小学生传授前沿科技知识、传播科学家精神。依托市域产教联合体组建产教融合实践中心14个,推动大学生、高中生携手共建“朋友圈”。连续14年组织高中学生参加哈尔滨工业大学建造节,通过高中生与高校学生同台竞技,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坚持多维度横向联通,做好“校内外融合”。市教育局联合科协、工信等部门,整合不同领域科学教育资源,推动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织密“校内外融合”的科学教育网格。一是筑牢课堂教学阵地。编制“小学科学学科必做探究实验课程手册”,明确小学阶段实验主题、实施方式、实验用品、操作指导要点和评价细则等,为常规实验教学提供操作路径。以科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等学科教材内容为基础,通过梳理、整合、重组,形成MIND+编程、机器人等STEAM全员普及课程。二是构建多方协同基地。协调科研院所、科技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博物馆等科普基地26家、科普教育基地130家,向学生开放所属场馆、基地、营地,为广泛实施科学教育实践提供丰富校外资源。推动馆校合作,开展“放飞梦想 科技先行”“走近科学”等青少年系列科普主题活动50余场,接待学生近3万人。三是举办多元实践活动。以校园科技节、STEAM集群节、无人机大赛、机器人、创意编程等活动为基础,拓展形成各类科学活动及竞赛课程,如科学创意集市、校园科技节、航天英雄挑战赛等。在第七届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中,全市72所中小学362支队伍进入总决赛,获得个人赛一等奖8项、团体赛一等奖3项。四是推动家庭教育协同。组织家庭科普实践活动,倡导亲子科普阅读,开展“我和妈妈学科学”公益科普活动,鼓励亲子共探科学奥秘,促进科学教育学在日常、融入生活,覆盖全市118所中小学校。与市科协联合开展“科普五分钟”活动,聘请专业机构制作18个科普短视频,将科普触角延伸至家庭,营造浓厚的科教氛围。
坚持工程项目两翼协同,做好“实践探究”。以工程为牵引,采用项目式学习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提升青少年动手操作和实践探究能力。一是实施科普卫星工程。启动中国青少年科普卫星工程“八一04星”项目,成立由77所中小学校组成的哈尔滨市中小学航天创新人才培养联盟,构建航天科普、航天实践、航天融合“三维一体”课程体系,帮助青少年学习了解卫星研制、载荷设计、地面应用等航天知识。二是打造科学教育品牌。开展“少年科学院”“‘千家万馆’科学教育总动员行动”“全媒体科普行动”等活动,为青少年提供更广阔的科学教育平台。哈尔滨市红领巾少年科学院面向全市少先队员组织实践体验、主题创意、路演活动10余场,直接参与学生千余人。三是推行项目式学习。创建青少年车辆、航空、航海模型等项目式培训基地(营地),组织各中小学开展“半亩方塘”、“STEAM+化学”、葡萄酒酿造、林蛙养殖等项目化学习,在寓教于乐中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创新能力、提升科学素养。四是开展国际交流活动。哈尔滨中俄中学联盟于2023年被纳入教育部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机制,稳步推进与俄罗斯的科学教育交流,每年举办中俄中学校长论坛等文化交流活动,为“俄语+”卓越人才培养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