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陕西师范大学以“三个强化”推动教师队伍建设

2024-11-15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收藏

  陕西师范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立校之根本,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以师德师风为引领,以培养培训为抓手,以评价改革为驱动,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强化思想引领,涵养高尚师德。一是健全机制,坚守党管人才原则。成立党委人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由书记、校长担任组长,统筹推动人才和队伍建设各项工作。成立党委教师工作委员会,建强党委教师工作部,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管人才工作实施办法》,进一步强化党委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的领导作用。二是选树典型,强化榜样引领作用。推进教师荣誉体系建设,设立“西部红烛两代师表奖”,开展各级各类师德评选表彰、优秀教师成长事迹分享会等,引导广大教师潜心教书育人,争当“四有”好老师。2021年以来,学校新增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4个陕西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名教师被评为“全省教育系统先进典型”、入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3名教师分别获评“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陕西省师德标兵”。三是严格考核,筑牢师德师风防线。充分发挥党支部在教师成长和管理各环节中的政治和师德把关作用,完善党委教师工作部、纪委(监察处)、教务处、研究生院、校学术委员会等多部门联动审查考核与惩处机制,从严落实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制。建设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数字化平台,持续开展师德警示教育。实施数字档案工程,强化师德考核结果在教师职称评聘、岗位聘用、导师遴选、评优奖励、聘期考核、项目申报和研究生招生等工作中的运用,将师德考核评价融入教师职业发展全过程。

  强化发展支持,服务教师成长。一是强化岗前培训。构建涵盖师德师风、校风校情、职业素养和发展规划等多内容板块的岗前培训,由校长为新入职教师讲授入职“第一课”,组织新入职教师参观教育博物馆、红烛校史馆、红色教育基地等,为新入职教师系好职业生涯“第一颗扣子”。二是完善培训体系。构建涵盖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的培训体系,以教育部寒暑假教师研修为基础,根据教师成长规律和职业特点,结合教师发展需要,设置教师数字素养与教学创新能力提升、一流课程建设、研究生导师培训等专题培训,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三是鼓励交流研修。出台《教师出国(境)访学研修管理办法》《教职工国内研修培养管理办法》,加大经费支持,对访学研修的教师全额发放校内薪酬待遇并提供专项资助,特别是对教师教育学科教师出国研修予以倾斜支持,并将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赴中小学幼儿园开展实践研修纳入支持范围。

  强化评价改革,激发教师活力。一是优化职称评价机制。实行代表性成果认定机制,将论文、著作、项目、获奖、咨政报告等成果均纳入评价体系,弱化单类型成果数量要求,参评人员可根据自身特长和发展方向选择业绩成果类型进行积累,整体满足3类5项即可参评。制定不同类型教师评价标准和晋升条件,对于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将深入基础教育一线开展基础教育改革研究等作为必备条件;对于教学为主型教师,着重考察在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平台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科研仅要求取得1项代表性成果。二是优化岗位聘用机制。根据学科建设情况、教学科研平台、队伍建设现状等综合设置岗位比例上限,并预留一定空间,根据一流学科建设情况和发展需要适当调整。建立常态化岗位聘用机制,每年开展一次空岗补聘工作,形成能上能下的岗位聘用体系,2024年共有1715位教师参与聘用,其中557人晋升高一级岗位。三是优化绩效考核机制。构建由学校考核学院、学院考核教职工的校院两级考核体系,既保障学院二次分配自主权,又确保学校办学目标实现。在年度综合管理与发展津贴核算时,综合考虑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内容,探索建立“当期+长期”结合的支付方式,促进教职工薪酬待遇与其履职年限、聘期表现、业绩成果、长期贡献相匹配。设置青年教师津贴、实行差异化奖励等,加大对青年教师的扶持力度,鼓励引导青年教师潜心教学。

(责任编辑:刘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