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强化工作统筹,积极推动语言文字工作与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有机融合,努力为建设教育强国和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加强工作统筹谋划。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学校党委工作重要议题,校党委常委会、校务会定期研究部署相关工作。扎实推进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建设,近3年累计投入2100余万元,强化人员设施保障。健全制度体系,制定语言文字推广管理办法,建立语言文字工作年度报告机制,纳入相关部门年度述职考核重要内容。二是明确工作目标。立足学科结构与布局,确立“推广为主、传承为基、服务为要”总体战略,在具体实践中坚持以学科交叉为依托,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媒介,努力培养“普通话好、语言能力强、语言文化素养高”的新时代理工医科人才,服务好多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三是建强人才队伍。聚焦优势学科和急需人才,建立一支涵盖哲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工学、理学、医学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师资队伍,组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推广团队、交叉领域语言文化研究及推广团队、语言文字研究团队、农村及民族地区语言文化研究及推广团队、对外汉语文化推广团队。深化评价体系改革,突出对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贡献,发挥良好导向作用。
深度融入人才培养。一是加强语言文字科研。依托湖湘地域特色,成立瑶语研究所,拓展方言语音、汉语类型学等领域研究。凝练特色方向,围绕网络文学开展基础理论、现状考察、评价体系等系列研究,入选中国智库索引名录,获网络文学领域首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项目等。创建新媒体语言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聚焦语言学和传媒信息科学、博物诗学、文学中的疾病书写等方向,出版系列电子刊物、行业发展年度蓝皮书等。二是强化课程教材建设。开设《大学语文》《应用语言学》等公共选修课程30余门,编写出版《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网络文学概论》等系列教材,设立语言学教研室,依托语言类通识课程开展推广工作,5门课程获评国家级精品视频课、慕课。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持续推进“语言+土木”“语言+冶金”“语言+艺术”等新文科建设,组建多个专项团队编写《物语诗心》《炽金故事》《安全人文》等跨学科科普专著。三是打造语言文化品牌。以师生文艺作品打造“问渠长廊”,开展“问渠晨读”“问渠雅集”等场景式研习活动,举办湘音故事、江永女书等主题“真人图书馆”活动,每周邀请校内外名师进驻学生社区开展“名家诵读”活动等。问渠长廊获批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累计10余万人次参加相关活动,媒体宣传阅读量超5000万。
主动服务社会大局。一是推广经典诗词吟诵。依托湖南中华经典吟唱研究与传播基地,编写教材《国学经典吟诵教程》,举办两岸四地“潇湘情·中华韵”大学生吟唱文化交流节,承办湖南省“诵读中国”“湘语时光”等诵读活动,建设中小学诗词吟诵基地,传承发展古典诗词吟唱艺术。二是面向少数民族地区、特殊人群强化语言服务。在湖南瑶族地区举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专项培训,覆盖中小学教师2000余人次。组织学生志愿团深入少数民族村寨,开展授课、演讲、汉语知识竞赛等活动。针对学龄盲童,成立“悦音之眼”公益协会,自主开发悦音APP软件,录制基础教材、课外书目、中医技能、诗词知识等有声读物3000余份,累计受益儿童超1.2万人,获全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三是面向全球展现汉语言文化魅力。连续6年举办留学生汉字文化知识竞赛,组织留学生参加“汉语桥”、文化知识竞赛和经典诵读等赛事,积极承办“汉语桥”夏令营、冬令营,建设新汉语水平考试辅学课堂,累计培养1800余名长短期汉语进修生。设立国际中文教育校外实践基地,实施“中文+企业实践基地建设”“中文+职业技能教育”“中文+短期来华培训”等项目,举办中华才艺大赛及中国园林、古代丝绸之路、民乐独奏、皮影戏等系列文化活动,助力中文海外推广应用,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