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合肥工业大学奋力打造新时代实践育人新范式

2024-10-23 来源:合肥工业大学收藏

  合肥工业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把社会实践作为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关键举措,通过构建实践育人新机制、探索实践育人新模式、增强实践育人新成效,奋力打造新时代社会实践育人新范式。

  强化系统设计,构建实践育人新机制。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建立学生入学到就业择业全程育人链,把小我深度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我中,把稳社会实践“方向盘”。一是搭平台,完善“三位一体”实践体系。依托“返家乡”社会实践、“三下乡”社会实践、社区实践三大载体,形成校内外协同融合“三位一体”长效体系,平均每年600余支实践团队、1.3万余名学生利用寒暑假组团实践,近7万人次就近就便赴社区开展实践,实现本科生社会实践全覆盖。制定实践育人基地建设规范,完善基地运行维护、活动开展、育人实效的管理考核制度,充分发挥育人基地的强辐射强引领作用。依托合肥、宣城等多个主城区,实现与55个街道、288个社区结对全覆盖,并辐射周边县区全面开展校地共建,与全国乡镇、农村、学校等地合作挂牌实践基地234处。二是建机制,加强协同联动实践保障。积极构建工作运行机制和保障体系,出台《合肥工业大学“时代新人铸魂工程”落实方案》《合肥工业大学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工作台账》,把实践育人行动置于重要位置,明确工作任务和各单位职责分工,形成党委领导、师生主体、多方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建立共青团、学工、就业、教务等部门与各院系骨干力量下沉一线、密切配合的运行机制。定期举办各级安全教育培训会,制定系列安全应急预案,为全员购买人身意外保险等,在实践过程中坚持“每日一报”,为学生安全出行和安全实践提供保障。三是强队伍,夯实全员育人实践基础。搭建多层式导师梯队,学院领导班子带头,思政教师、专业教师踊跃参与,会同政工干部共同担任社会实践导师,聘请先进模范、知名校友、企业代表等担任兼职导师,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实践育人师资队伍。实施“斛兵学工讲堂”“新时代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年会”培训计划,着力提升政工干部实践育人能力。优化教师奖励评价机制,将教师指导学生的校内外实践工作量及实践成效纳入年终绩效考核,有效激发教师发展内生动力。

  贯通育人链条,探索实践育人新模式。将社会实践与思想引领、专业学习、职业规划、社会服务深度融合,形成“校地共建+特色共创+人才共育”的实践育人模式,筑牢社会实践“压舱石”。一是突出协同联动,推进实践校地共建。结合地域、产业和行业特色,以人才培养、服务社会、青年成长为需求导向,深化服务社会发展创新路径,集成校地、校企强大合力,探索“校地搭台、院地对接、支部共建、青年参与”四级联动实践参与体系。全校21个学院(校区)团委、9个校级学生组织功能性团支部与周边社区结对,组织青年、党团员定期开展实践。二是聚焦品牌运作,深耕实践特色共创。挖掘学校、学院资源与优势,培育特色校地合作实践项目、“一院一品”等特色活动20余项。组织“青言青语”宣讲团每年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学思践悟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等宣讲100余场,服务近万人;围绕“青春告白祖国”等主题,每年组织近2000名师生开展“求真力行”国情社情调研实践,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调研考察足迹,打卡中共一大旧址、嘉兴南湖等百余处红色地标;实施“和美·艺术墙绘”计划,组织学生每周开展艺术素养教育与普及活动,累计为100余个社区墙面美化彩绘。培育“小巷总理”全国社区实践示范项目,1.4万名青年10年接力,开展课后服务、扶弱帮困、理论宣讲等活动800余场。三是注重多元培养,赋能实践人才共育。通过兼职锻炼、岗位对接、聘任职务等形式,搭建校地人才共育矩阵,实现学生成长成才和服务地方发展“双赢”。每年选派数十名优秀学生参加“扬帆计划”项目,深入地方一线进行岗位锻炼。开发社会实践岗位2300余个,组织百余名学生骨干在镇街、社区(村)兼任团组织副书记、“市民园长”等。实施“百企千岗”专项计划,每年组织千余名学生赴驻皖企业实习实践。强化“团干部+政工干部+专业教师”指导力量,精准锚定需求,为学生进镇街、社区、乡村开展科技支农、电商帮扶、土地规划等提供专业培训与指导。

  精准分类施策,增强实践育人新成效。坚持成果导向,挖掘实践育人内涵,探索成果可复制、模式可参考、成效可衡量的实施路径,打造社会实践“强磁场”。一是精准助力社会实践提质增效。创新搭建“地方出榜、学生揭榜、长期结对”的“揭榜挂帅”工作载体,瞄准学校对口帮扶县、区县共建基地等“订单式”需求,每年立项20余个重点实践课题,面向全校师生招募组建150余支定向实践团队,2500余名学子依托学校资源优势和学科专业特色,以科技支农、教育扶智、城乡规划、乡村治理、法制宣传等多种形式帮助地方、企业解决发展难题和实际问题。2024年围绕“黄酒生产工艺的改进与优化”、“智能艾灸器具使用调研、产品结构及工业设计”等重点难题,组建科研实践团进村组、企业攻克技术难题,打通科技成果服务乡村的“最后一公里”。二是有效激发社会实践内生动力。依托“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开发社会实践数字化智慧平台系统,对实践活动立项、实施过程、实践成果进行客观记录和科学评价,每年累计产生2万余条实践记录,实现对学生参与实践的动态检测和精准画像。将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次数、实施级别、成果成效等作为学生综合测评、评奖评优、推优入党、就业能力评估等重要参考要素,成为学生升学深造、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参考材料。三是不断彰显实践成果价值应用。每年开展“斛兵青年说”、大学生实践宣讲团等活动50余场次,形成调研报告、问题方案、咨政报告、文学作品、视频图集等优质成果5000余件,实践团队和个人事迹等获各级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千余次,出版《行走的青春——大学生社会实践微小说作品集》等书籍,发挥良好示范带动效应。指导学生将课程论文、毕业设计、科技竞赛、专利申报等与实践项目有机融合,畅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成果共享和转化机制。持续培育、孵化优秀社会实践成果形成优质项目,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多次获奖。

(责任编辑:刘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