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中国传媒大学积极推进学校美育浸润行动

2024-06-07 来源:中国传媒大学收藏

  中国传媒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部署,坚持“五育并举”,积极推进学校美育浸润行动,探索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注重系统设计,完善美育机制。把实施美育浸润行动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校领导任组长的学校美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相关支持保障,持续深化美育综合改革。制定《美育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充分发挥艺术类学科优势,推动普及艺术教育与专业艺术教育双轨并行、有机融合,探索“本科—研究生”全贯通的美育教育,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优质的艺术教育资源,努力实现以艺载德,以德润身。持续加强美育相关场所及条件保障建设,以学校艺术教育中心为平台,整合博物馆、音乐厅、剧场等校内外资源,搭建“学校—社会”跨界合作的实践平台和艺术通道,不断满足学生参与美育的多样化需求。深化评价改革,出台《本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以“尚美育心”为核心,以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将活动参与、艺术实践、创作成果等评价内容,计入学生“成长值”与“记事本”,全面考察学生在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等方面表现,帮助学生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聚焦培根铸魂,强化思想引领。发挥作品创作的育人功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结合重大主题、重要活动等,不断完善“作品思政”美育模式,引导师生进一步强化兼具人民性、时代性、民族性、创新性的创作观,发挥相关专业学科优势开展作品创作。连续多年牵头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画短片扶持创作活动”,累计孵化优秀作品100余部,扶持优秀创意500余个,覆盖全国26个省(区、市)的214所高校。组织师生与《党建》杂志社合作创作“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革命纪念地”“红色文物青年说”“百年先锋”“红色云展厅”“信仰:我的入党故事”等系列融媒体产品,探索党史文献、红色文化资源的创新性传播。组织师生团队建立“光明影院”项目,为全国1700余万盲人打造一条直通心灵“文化盲道”;指导学生创作《白鸟》《小鱼以巴》《抢狮头》等特色鲜明的动画作品,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贡献力量。

  健全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遵循艺术人才培养规律,持续强化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和管理,以艺术体验课为特色,构建“审美素养+创美能力”一体化课程体系,努力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与创新能力。以艺术普及类通识课程组为基础,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单列“艺术”特色课程组,涵盖音乐、美术、影视、摄影、书法、雕塑等,让学生在艺术赏析中发展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以艺术体验类通识课程为核心,打造《合唱艺术与实践》《舞蹈艺术认知与体验》《中国民间美术》等以“创作练习”为重点的艺术通识课程,将艺术理论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在创作中感悟心智与感官的和谐统一,并将美学体验融入日常生活,构筑多彩、丰盈、积极的精神世界。

  搭建展演平台,深化实践育人。坚持“以人为中心,以作品为导向”的实践教育理念,构建由全校本科专业共同参与的、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常态化艺术展演机制。依托实践作业展、毕业作品展等,将学生实践作业进行线上展示和线下交流,孵化特色实践作品,为学生提供展示美育实践成果的广阔平台。依托学校“中传APP”等融媒体平台,设置云上展示空间,持续推出不同专业学生创作内容,打造多学科多专业协力合作的“中传实践”品牌形象。强化校地文化联动,不断拓展展演空间,与北京市相关单位合作,联合开展特色实践作品、艺术作品展演等活动,将校园艺术文化有机融入市民文化生活,着力打造能够辐射区域、发展学科、服务社会的展演品牌。2023年以来,共举办原创戏剧、短片、电子音乐、摄影、大型装置、互动游戏等作品展览展映40余场。原创音乐舞台剧《周末要毕业》十周年纪念版演出吸引6000余名观众,取得良好社会反响,并获评北京高校校园原创文化精品重点项目。

  坚持文化浸润,营造良好氛围。深入推进文化育人,把“启智润心”贯穿育人工作全流程各环节,引导师生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素养、担当文化使命。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建立“泠音古风乐社”等10余个涵盖音乐、美术、舞蹈、书画等领域的学生艺术社团,每学期举办“社团文化季”“社彩秋韵”等活动。2023年,各社团共获国家级赛事奖项、荣誉称号6个,省市级奖项9个,15个社团获评“全国优秀大学生社团”荣誉称号。建立健全日常艺术活动、毕业艺术活动和赛事活动三级美育实践体系,将美育融入校园生活全方位。每年开展“新年音乐会”、“音悦华诞”艺术季等日常艺术活动,不断提升美育活动的覆盖面和参与度。打造“半夏的纪念”、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中国大学生电视节、全国大学生“一分钟影像”大赛、中国(北京)国际大学生动画节等兼具专业性、前沿性、国际性的赛事,促进美育成果互鉴和文化创新。通过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着力营造向真、向善、向美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覆盖时时、处处、人人的美育育人环境。

(责任编辑: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