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共同守护好学生的心理健康

2024-05-25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5月25日是“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日”。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首个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活动的通知》,决定在2024年5月以“全社会都行动起来,共促学生心理健康”为主题开展首个宣传教育月活动,旨在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积极关心关注、支持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提升师生和家长心理健康知识水平和素养,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质增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已经成为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实际上,党和国家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布了诸多文件,守护年轻一代健康成长。党的二十大报告就明确提出,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各地高校和研究机构也做了大量工作,致力于探索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主因和机制,并制定了相应指导规则,为学校提供高水平的心理健康工作指引。以上海和北京为例,几乎每所中学都配备了心理健康教室,绝大多数高校也引入了心理健康中心。这些措施均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但也要看到,守护好学生的心理健康依然任重道远。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目前还面临一些阻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增加投入,建立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无论从时间还是从经济角度来看,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成本都比较高。按照传统方式培养出一位合格的心理教师,需要长期、系统的培训。在社会层面,我国相关领域专业人才也存在缺口。因此,学校建立自己的心理健康服务团队时,可能会遇到专业人才不足的情况。对此,在下一步工作中,不妨尝试另辟蹊径,在高校专业力量的帮助下,对有意愿和能力的在职教师进行定向培养,使他们快速转化为具有一定心理学知识的心理教师,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满足更多学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求。

  家校合力,提高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科学认知。学校和社会应联手帮助家长理解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当发现学生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学校想要进行追踪或提供专业援助时,有时会遇到家长不愿意配合的情况。有的家长一时难以理解或全面接受专业心理咨询师的观点和建议,倾向于忽略孩子产生问题行为的心理因素,或者把抑郁症、焦虑症、学习障碍等心理健康问题归因于孩子厌学或者不用功。由此可见,促进家校合作,提高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科学认知、破除刻板印象可能是下一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学校要开展多样化、充满趣味性的校园体育项目和社团活动,让学生身心得到充分释放。另外,也要做好面向家长的教育指导,引导家长加强亲子良性互动,增强社会交往能力,提升对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和应对能力。

  善用资源,科学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综合利用健康教育、调研宣讲、数据监测分析、科普和评估等多种手段,加大宣讲力度,进一步健全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和相关部门协同联动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格局。具体来说,为了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破除错误的心理认知,学校可以经常开展医院和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等进校园活动,组织专题讲座,利用家长会、暑期活动等机会,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更为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能够更科学地认识心理问题。校家社多方协同、紧密联动、系统发力,才能打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组织宣讲,凝聚守护学生身心健康的共识。形成共同守护学生心理健康的理想格局,社会媒体的科普宣传和舆论引导必不可少。一方面,可以面向社会公众,充分利用各类传播载体,对如何科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另一方面,有关单位要加强监管,使影视作品中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刻画不再脸谱化、刻板化。这可以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不再对其产生畏惧、困惑等情绪。科学的舆论引导对改变公众关于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十分有效,也有助于凝聚共识,合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扫描分享扫一扫分享本页
(责任编辑: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