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关注高考 多做点“减法”

2016-06-02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临近高考,新闻渐多,网络上和微信朋友圈里也有不少毕业班考前“誓师”之类的动感画面,彩旗招展,条幅林立,显然都是为了给考生增添信心,但这也让人怀疑会不会给考生增加过多压力。

  高考毕竟是件大事,气氛紧张一点是自然的,一点也不紧张反倒不正常。心理学家说,适度的紧张,就像演奏前把琴弦调得恰到好处;但紧张过头儿了,就像弦调得太紧,演奏起来不但变音变调,弄不好还会绷断弦,连正常发挥都无从谈起,更别说超常发挥了。凡遇大考,最怕的就是这个。高考前,学校、社会和家庭在关注高考、关爱考生的时候,都该意识到,至关重要的关爱,莫过于考前多一点平常心,让考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尽量少留遗憾。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关爱都能减轻考生的压力。事实上,有些关注、关爱积聚起来的可能反而是压力和紧张。对高考的关注,对考生的关爱,如果真的以考生为本,需要的恰恰是节制,是做点“减法”。

  如果不以考生为本考虑问题,良好的愿望就有可能演变成考生不胜其烦的干扰。由于高考的特殊性,天然具备了“上头条”的优势,因此每到高考,和高考有关的信息都会高密度地出现在各类媒体上。殊不知,过度紧张的气氛,很大程度上就是借助于某些媒体传播开来的。媒体当然应该关注高考,但应以考生为本位,而不是以受众或客户为本位。以前者为本位,会释放出饱满的服务意识,把人文关怀融入每个细节之中,报什么不报什么,多报还是少报,使用什么样的新闻语言,都会在细心体会考生心理和情绪之后,做出谨慎的、更能显示专业水准的选择。而以后者为本位,则可能把吸引眼球放在第一位,以点击率为导向,大水漫灌,泥沙俱下,虽然很热闹,但对考生和家长来说未必需要,甚至是反感。比如,考试尚在进行中,就有媒体讨论某个科目试题的得失,或者引爆有关高考的热点和突发新闻。这或许更能满足受众的需要,或许不违新闻传播规律,却可能对考生和家长的情绪产生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加剧过度紧张的气氛,客观上不利于考生静下心来应考。就高考论,媒体的公共性,并不一定体现在热闹上,而是通过以考生为本的节制体现出来。

  以考生为本,眼前做“减法”,并不影响长远做“加法”。长远看,以考生为本,应把高考视为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引导学生通过高考,学会从容面对和承受压力,从中获得未来成长的智慧和经验,这是比知识学习更重要的教育。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个别商家为吸引客户扯起条幅大搞商业噱头,抓住家长的特定心理,把高考的重要性夸大为“人生成败在此一举”,给人一种“考不好就没有退路”的荒谬感,既违背了常识,也扭曲了对高考的正确认知。

  竞争是人生和社会常态,彻底消除竞争是不可能的。高考虽是一次重要的竞争,但并非是唯一一次竞争,也未必是人生最重要的一次竞争,人生的轨迹需要更多和更长远的竞争才能描绘清晰。高考的压力当然和教育资源不足有关,但将来教育资源的盘子做大了,照样有竞争。如果能学会以平常心面对任何竞争,或许是更大的收获。(钟焦平)

(责任编辑:郭晴(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