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顾诵芬——

一切献给祖国蓝天

2021-11-04 来源:《人民日报》收藏

  顾诵芬,1930年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1951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航空工业局。历任航空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所长兼总设计师,中国航空研究院副院长、名誉院长等职务。

  北京北苑2号院,在一间有着60年历史的办公室里,一位年过九旬的老人正埋头看书。多年来,他敏锐地关注着国际航空前沿科技发展动态,思考着中国航空工业该如何发展、该如何建设新时代的航空强国。

  今年是党领导下的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70周年,作为我国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顾诵芬和新中国航空工业70年同呼吸共命运,从青丝到白发,将自己对国家和对航空事业的忠诚镌刻在蓝天上。

  立志报国,铸就蓝天重器

  1930年,顾诵芬出生于苏州一户书香门第,从年少时起,航空报国的信念就深植在他的心中。

  1951年,顾诵芬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航空工业局。我国第一个飞机设计机构——沈阳飞机设计室于1956年成立,顾诵芬担任气动组组长。顾诵芬遇到的第一个挑战,就是我国首型喷气式飞机——歼教1的气动力设计。顾诵芬在学校学的是螺旋桨飞机,对喷气式飞机的设计并不太了解,只能夜以继日地学习。

  听说北航图书馆有相关资料,顾诵芬便从沈阳来到北京。为了不影响学生们学习,他就晚上到图书馆翻阅、查找资料。他还买来硫酸纸,把有参考价值的插图描下来。最终,他提出了亚音速飞机气动参数设计准则和气动力特性工程计算方法,出色完成了歼教1飞机的气动布局设计。

  顾诵芬随后又完成我国首型初级教练机——初教6飞机气动布局设计,建立了亚音速飞机气动力设计体系。他一刻不停,转身又投入超音速飞机气动力设计研究。他所创立的飞机气动力设计方法体系至今仍是国内飞机设计者的重要参考依据。

  1964年,我国开始研制歼8飞机,这是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型高空高速歼击机。顾诵芬先作为副总设计师负责歼8飞机气动设计,后来又全面主持该机研制工作。

  1969年7月5日,歼8飞机实现首飞。顾诵芬的原同事徐德起撰写的《呕心沥血为新机》书中写道:“这一天,试飞机场上人们屏声静气地注视着跑道一端的歼8,顾诵芬同志手掐秒表,准备测算歼8滑行时间。飞机飞起来了,秒表测得的数据与计算完全相符。20分钟后,歼8返航,首次试飞成功了!观看的人群一片欢腾!当时一些人去赴‘庆功宴’了,他却悄悄离开人群,去思索下一步试飞方案。”

  1980年,歼8Ⅱ飞机立项研制,其作战性能要求远超歼8飞机。顾诵芬任该型号总设计师,是航空工业第一位由国家任命的型号总设计师。在他的组织领导下,上百个单位高效协作,仅用4年时间就实现了飞机首飞。

  忘我钻研,攻克技术难题

  顾诵芬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不要离开航空事业。

  1969年,歼8完成了首飞,但在跨音速飞行试验中出现了因气流分离导致的抖振问题。对于引起振动的原因,顾诵芬提出,通过观察歼8飞机飞行中贴于后机身和尾翼上毛线条的扰动情况来对症下药。他要上天观察歼8飞机后机身流场。这对于从未接受过飞行训练的顾诵芬来说是一个挑战。

  决心已下,顾诵芬登上了试飞员鹿鸣东驾驶的歼教6飞机。为了观察清楚毛线条的扰动,歼教6和歼8两机的距离仅有5米左右。经过3次近距离观测,顾诵芬承受着巨大的身体负荷,终于找到问题症结,通过后期的技术改进,成功解决了歼8跨音速飞行时的抖振问题。

  1986年,顾诵芬来到了北京的航空工业科技委工作。他把工作重点放到了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决策和为航空装备的体系建设、国防事业的宏观布局建言献策上。顾诵芬密切关注着型号研制任务,在C919、歼10、运20、教9、ARJ21等多个型号研制项目中担任技术顾问、专家组负责人或成员,还积极推动我国水上飞机等的研发。

  顾诵芬尤其重视人才培养,他带领的团队中成长出了一位科学院院士、三位工程院院士、两位型号总指挥。还有大量的专家学者从他知识和经验的宝库中得到教益。

  勤奋刻苦,坚持工作学习

  认识顾诵芬的人都知道,他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

  顾诵芬的爱人江泽菲回忆,结婚以后,他们每一两个月去一次沈阳的太原街,顾诵芬直奔书店,她则采购食品和其他家用物品,大约3小时后她再去书店找顾诵芬,然后一起回家。

  顾诵芬大学时学的是气动力专业,工作后,他刻苦钻研,很快掌握了飞控、航电等其他专业的技术。为了更好地工作,他还学习了多门外语,翻译和校对了大量资料。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天曾经赞叹:“大家都称他为‘活图书馆’。他之所以有这个本领,除了有惊人的记忆力之外,还因为他勤奋学习,抓紧一切时间读书。”

  虽年过耄耋,仍心向苍穹。顾诵芬因病做过手术,可他仍然坚持上班。平时10分钟的路程,他现在要花更多时间,但人们仍能看到他准时坐在那一把老旧木椅上工作学习。他说:“了解航空业的进展,就是我的晚年之乐。我现在能做的就是看一点书,翻译一点资料,尽可能给年轻人一点帮助。”(本报记者 刘诗瑶)

(责任编辑: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