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广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实践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2016-12-08 来源:《人民日报》收藏

  本报广州12月7日电(记者 邓圩)“我从来没有想到,这些以前只是在我的考试中出现的名词、题目,成为活生生的思想吸引了我,给了我营养。”热爱旅行的汤子珺在海外旅行中发现,在与其他国家一些青年的交往中,自己常常“有理说不出”。一进大学,她就找学长打听如何尽快掌握“思想工具”。

  加入“马克思主义研修班”。在中山大学,每一位带着跟汤子珺同样疑惑的新生都会得到这样的答案。

  这个听起来很严肃的研修班已经开办23年。老师带领学生深读的书单有:《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师生在争辩、碰撞中发现真理所在。从最初的每期35人扩大到近200人,名额总是供不应求,成为中大校园里最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研修班。

  青春的校园,多彩的生活,给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的课题: 当前青年学生面临“三多”——思想碰撞多,人生梦想多,社会诱惑多,在此情况下,如何筑牢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基础?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青年学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广东省委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省委宣传部组织高校专家学者加强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结合广东实际生动论证和有力阐释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增强高校师生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对广东高校提出要求,“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融入广东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融入教育科研、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增强高校师生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切实做到真学真懂真信。”

  广东在全国率先建立高校党委书记、校长每学期上第一堂思想政治理论课制度,到现在,共有1100多人次上课。在课上,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说,“话语体系的建立是自信来源,建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己的话语体系是大学的责任。”

  在广东高校,无论是思政课老师,还是专业课老师,正形成一种共识——教书与育人、立德与树人融为一体。

  带着教学创新的思路,华南师大每门思政课都有社会实践、兴趣小组和主题调研。“一方面要让学生爱听,另一方面不能迁就学生,大学应该通过理性的思考,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思考水准,太娱乐化就庸俗化了。”华南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说。

  “大学其实就是要形成一个好的生态。”华南师大校长刘鸣说,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就是从课堂上、组织上和体制上形成一种生态体系,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们的成长。

  “你要在他们玩儿的地方跟他们玩。”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赵淦森说得更通俗。

  在华南师大,官微 “晚安华师”“紫荆青年” 拥有2万多粉丝,天天刷爆朋友圈。赵淦森负责的华南师大“青网计划”工作坊,用年轻人的表达方式,将传统枯燥乏味的“说教”变成时尚亲近的“微产品”,与全校80多个公号形成强大的“微矩阵”,是学校“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华南师大有档校园网络电视访谈节目叫“青春演播厅”,青年教师在这里和学生们探讨人生与梦想。每一期主题都由全校学生海选产生,最近一期选出的主题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也是千千万万高校学子的心声。

(责任编辑:忠建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