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西藏大学:扎根雪域高原迎来发展春天

2021-01-15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启动全球首个“万种原生生物基因组计划”、首次对青藏高原野生植物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首次观测到迄今为止最高能量的宇宙γ射线……近两年来,作为牵头或第一联合单位,西藏大学先后取得多项重大原创性、引领性成果,多篇研究成果发布在全球顶尖刊物上。

  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学,这所成立仅35年的西部高校为何蕴藏了如此巨大的能量?西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纪建洲介绍,这些都是教育部启动“部区合建”工作以来,西藏大学取得的系列成果。

  多方联动,从“跟跑”到“并跑”

  2018年2月,教育部启动部省合建工作,并与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签订“部区合建”西藏大学协议,标志着西藏大学跻身中西部14所“以部为主、部省合建”高校行列。教育部、地方政府、合建高校、对口合作高校四方联动,不断加强顶层设计,人、财、物、力、智源源汇聚,西藏大学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西藏大学“部区合建”和一流学科建设工作。《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支持西藏大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为进一步推进西藏大学“部区合建”提供了政策支持。同时,自治区将西藏大学新校区建设列入重点项目库,在规划调整、资金投入、项目审批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在资金保障层面,自治区教育厅多措并举,加大投入。2019年,教育厅统筹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1.34亿元,重点支持西藏大学生态学一流学科、西藏大学麦地卡国家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西藏大学珠峰国际高原科学野外观测及医疗救护站等教学科研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

  西藏大学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有关要求,积极协调各方力量,主动作为,既形成了部区合建总体方案,又切实推进协议落实落地,各项工作深入开展。

  “对学校建设和发展而言,这是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同时也赋予了学校师生重大责任。我们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各方面建设步伐,向国内高水平大学看齐,早日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纪建洲说。

  作为西藏大学对口支援及合作建设高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10所高校以现场交流、专题会议、在线视频等方式定期召开对口支援工作会议,探索实行对口合作高校包干学院及相关学科机制,配套设置教学、科研、人才院长等援藏职务,并采取援藏干部和学科带头人带着团队、项目进行支援的新模式,凝聚合力推动西藏大学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示范带动地方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

  走出校园,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

  表皮暗红褐色,有同心环纹,在西藏林芝市米林县种植基地,一朵朵白肉灵芝像小伞一样长在土壤里。白肉灵芝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灵芝新品种,因其肉质雪白色而闻名,产量较为稀少,价格昂贵。

  近年来,在四川大学援藏干部、西藏大学医学院副院长熊海教授的牵头下,西藏大学联合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进行白肉灵芝种植基地建设的同时,开展了集白肉灵芝种植、产地加工、推广示范及新产品研发于一体的产业研究,通过“产、学、研、用”全产业链模式,建立4000余亩白肉灵芝规范化种植标准操作规程和良种繁育基地及规范化种植核心示范区。

  “目前,我们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2019年新增产值1000余万元,惠及农户100余户,就地解决农村就业500余人。”熊海说。

  在各方合力之下,西藏大学加大优势学科对接地方优势产业建设力度,不断增强学科建设服务生态环保产业、藏医药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能力。学校制定了《优势学科对接西藏自治区主导产业建设方案》,规划19个项目对接自治区七大主导产业发展,资助“高原地区市政污水提标排放及污泥减量化技术”等6个项目,市政污水提标改造项目正在联合拉萨市污水处理厂开展每天5吨的示范工程,项目总投资1.03亿元。

  同时,西藏大学组织专家学者面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民生领域的重大战略,编写出版《西藏2050:和谐、绿色、开放、现代化的世界第三极》《拉萨农牧区民生发展调研报告》等研究报告,启动《藏汉英社会科学大词典》编撰等跨学科研究工作。

  围绕川藏铁路建设、南亚大通道建设、健康西藏建设等重大战略,西藏大学还先后提交咨询报告50多项,其中,“生物质燃烧对拉萨市环境空气质量影响政策建议”“西藏民族宗教领域立法工作咨询报告”“日喀则市荒漠化治理和生态产业发展建议”等咨询报告产生了积极影响,服务决策能力不断提升。

  西藏大学高原医学学科师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利用所学专业知识,深入那曲市、阿里地区等海拔5000米的农牧区,积极开展“精准医疗扶贫、送医送药送健康、助力脱贫攻坚”活动,以仁心仁术服务基层群众,让当地农牧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助力健康西藏建设。

  发挥特色,多举措推进“双一流”建设

  须弥芥,一种耐贫瘠高山植物,生长在海拔3000米至4600米区域。

  西藏大学生态学一流学科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拉琼课题组研究发现,通过与近缘物种相比较,须弥芥基因组中抗病相关的基因发生了缩减,可能与青藏高原病原菌较少有关。2019年3月,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在线刊发,标志着西藏大学生态学一流学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拥有复杂的极端环境,同时还是世界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为研究生物在特殊环境的适应性进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天然实验室。

  西藏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金永兵介绍,在学科平台建设上,学校以生态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为突破点,紧紧围绕民族优秀文化以及高原科学与技术两大学科群,加强一流学科、特色学科和特色培育学科建设。同时,学校对接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和一流本科专业、一流课程“双万计划”,制定一流本科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申报8个国家级、16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和22门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引进74门校外优质网络课程,开设22门校级慕课课程,获批16项自治区教改项目,设立22项校级教改项目。

  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应用型人才,是西藏大学新时期的育人目标。建校以来,学校累计培养6万余名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其中近80%的毕业生在县乡基层工作,西藏全区教育系统、卫生系统、农牧系统50%以上的职工是该校毕业生。

  “当下,西藏大学已经成为西藏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和对外开放与交流的重要窗口。”金永兵说。(本报记者 于珍)

(责任编辑: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