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西迁精神汇聚伟力
西安交通大学1896年成立于上海,初为南洋公学,1921年改名为交通大学。1956年,党中央从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考虑、从全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布局出发,决定交通大学西迁。西安交大扎根西部64年,也铸就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西迁精神作出重要指示,并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再次提到西迁老教授,指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今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莅校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总书记的讲话升华了西迁精神的内涵,为学校发展指明了政治方向,为师生拼搏奋进注入了不竭动能。
二、用国家战略明确方向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提出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教育部日前公布的《第五轮学科评估方案》也明确提出“构建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根本标准,以‘质量、成效、特色、贡献’为价值导向”的基本原则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加师资队伍建设的四大指标体系,体现了高校评价体系重实效看贡献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方向。
从高质量发展主题,大循环、双循环战略,到第五轮学科评估基本原则,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表明,高等教育领域落实国家战略、担负国家使命,教师队伍正在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任务和责任。
三、用思想文化涵养师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队伍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当中应起到基础作用。交大老校长彭康也曾谈到,办好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党的领导和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建校124年、迁校64年来,秉持“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校训,坚持“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的办学定位,逐步形成了以西迁精神为底色和基石的“爱国爱校、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的西交大特色师德。
坚持以西迁精神涵养师德师风。设立“西迁纪念日”,建设西迁博物馆,成立西迁宣讲团,通过新教工入职、教学培训、导师培训、交流座谈、学术沙龙等活动,开展西迁精神教育,让教师铭记交大人的西迁奋斗史,自觉印上西迁精神的烙印,在贯彻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不断挖掘西迁精神的时代价值,坚持扎根西部坚守西部。总书记对西迁精神的充分肯定和对学校工作的高度评价,再次激发广大教师争做西迁精神新传人的热情,矢志勇担国家使命,创造交大荣誉。
坚持以思想引领筑牢师德根基。开展“爱国奋斗、不忘初心”系列研修活动,举办“走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成长的正确道路”专题活动,增强教师对党的感情、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开展新教工入职宣誓、签订师德承诺书、表彰先进等,引导教工树立献身教育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以独具交大特色的书院为载体,加强师生交流,开展“火炬讲师”“青年学术沙龙”、青年拔尖人才分享会等,增强对教师的思想引领和人文关怀。
坚持以长效机制保障师德建设。坚持党管人才,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建立师德师风日常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各分党委制定师德建设实施细则。构建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明确教师在教育教学、学术活动、为人师表等方面21条师德禁行行为,要求研究生导师做到“八要”“十不准”;明确教师每年须参加2个学时师德教育;要求青年教师转长聘前须累积不少于2个月的社会实践经历。将师德考核作为人才引进、考核评价、职务晋升、岗位聘用、评奖评优、导师遴选、人才推荐等活动的首要条件。
四、用坚实平台保障队伍
学校贯彻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战略,全力推进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致力于打造国家在西部重要的科研和文教中心,目前已建设了29个研究院、8个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379个研究机构和智库,汇聚院士、领军、青年拔尖等各类人才。人社部在创新港设立中国西部海外博士后创新示范中心,联合陕西省、西安市建立了“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试验区”和“人才发展改革试验区”,着力打造西部“智高点”和高端人才培养的集散中心,为组建大团队、建设大平台、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提供坚实保障。
举办丝绸之路青年学者研讨会。目前已举办六届,共吸引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200余位优秀青年学者参加,以实际行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
实施“领军”“青拔”“青秀”等人才计划,设立科学家工作室,构筑学科交叉融合高地。引进和培养了包括长江、杰青、国家“四青”等各类人才500余人。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学校将不断完善师德师风建设举措,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进一步营造教书育人氛围,凝聚矢志报国动力,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中贡献交大智慧、交大力量。(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卢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