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立足综合性大学办新农科定位,在复合型农林人才培养中构建全方位育人生态、发挥多学科会聚优势、强化创新引领。
一、突出德才兼备,将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转化为复合型农林人才的核心素养。一是在教育变革中提升知识水平,率先开展本硕博贯通培养形式,建设智慧农业等新专业,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推行核心课程小班化教学和专业选修课程群模块化。二是在开放协作中强化能力塑造,组织召开综合性大学农科人才培养工作研讨会并筹建育人联盟,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引导学生在创新创业等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在服务社会中厚植兴农情怀,布局中西部、农业主产省份等实践基地,完善科技特派员等创新推广服务体系,涉农学子赴西部和基层就业人数实现快速增长。
二、坚持交叉培养,将学科资源转化为复合型农林人才的鲜明特色。一是以学科会聚提升交叉培养成效,深化涉农学科与医工信融合,开展“农学+X”博士生培养。二是以基础学科夯实人才培养基石,激活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的育人功能,打通理学、人文学科与涉农学科,打造高水平的乡村振兴实验班等。三是以人才制度改革释放育人活力,在涉农学院率先推行特聘研究员2.0制度、全面实施百人计划(C类)等,在招生指标等资源上给予倾斜支持;发挥高层次人才核心引领作用,以“1+1+1”导师团队模式指导优秀学子成长。
三、强化创新赋能,将前沿引领的科研实训转化为复合型农林人才的内在本领。一是在全球创新中拓展学术攻关视野,与全球伙伴开展实质性合作,重点建设作物基因资源等国际科技合作平台,主动布局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二是在国家创新中提升服务发展能力。依托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建设政产学研协同实践实训体系,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粮食安全等关键核心技术协同创新。三是在区域创新中强化科研实践担当,聚焦长三角一体化等区域急需,抓好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创新研究联盟建设,省校共建浙江生态文明研究院,让学生在长三角智慧绿洲、海南研究院等校地合作攻关中发挥积极作用。(浙江大学校长 吴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