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无双国士 医教双馨

——记2020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广州医科大学教授钟南山

2020-09-08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9月5日晚11点多,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广医一院)科研团队成员关伟杰还在实验室分析新冠病毒感染特征。前一天晚上10点多,他接到博导、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的电话,又开始新的新冠肺炎疫情紧急科研任务。

  从今年1月至今,钟南山一直带领团队攻关新冠肺炎疫情防治难题。因为一张夜驰武汉时在餐车闭目养神的照片,因为接受采访时“肯定存在人传人”的论断拉响的警报,继2003年非典之后,钟南山又一次披上铠甲,战斗在疫情防控第一线。2月28日,钟南山团队论文《中国2019新型冠状病毒疾病的临床特征》,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关伟杰说,该论文数据点多、面广、量大,对中国乃至世界疫情防控作出了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从1960年担任原北京医学院放射医学教研组助教以来,钟南山就一直坚持传道授业、培育新人。在他的推动下,广州医科大学相继在2010年、2013年分别创办了南山班、南山学院。他工作再忙,也坚持为南山班亲自授课。9月4日,钟南山当选2020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床边教学”引领学生多临床、反复临床

  凌晨4点多,广医一院一位慢阻肺的患者上完厕所后,突然浑身冒冷汗,呼吸急促,血氧一直往下掉。一线值班医生相继用了雾化、平喘、速尿等治疗手段,均未缓解。要不要按常规给病人气管插管、连接有创呼吸机?不要机械地执行常规治疗流程,总住院医师秦茵茵想起导师钟南山的教导。

  秦茵茵经常见证导师钟南山从患者临床特征中找到准确病因。1998年,钟南山深入分析一位病人的临床特征,偏向怀疑是肺结核,接到肺结节的病理报告后,他要求病理科再做深切、检测。跟诊的秦茵茵大吃一惊:“病理分析报告不是诊疗金标准么,难道也能怀疑?”深切病理检测发现了“干酪样坏死”,钟南山的怀疑得到证实。

  有样学样,秦茵茵询问病情、检查体征后,怀疑病人因上厕所用力、肺顺应性差,导致自发性气胸。经X光检查,证实病人气胸;秦茵茵马上进行胸腔闭式引流,病人血氧很快回升。

  钟南山深知,临床经验不足的医生容易误诊。从1964年至1971年,钟南山曾下放农村劳动、当过锅炉工等,临床工作荒废近8年。刚回广州做急诊科医生,钟南山第一次出诊,就误将结核病人消化道呕血当作咳血,病人差点因未能及时抢救而丧命。知耻而后勇。钟南山拼命学习补短板,扎进临床一线,很快就从让领导担惊受怕的外行,变为能啃硬骨头的尖刀。

  “钟院士的成长经历表明,临床才是医学生专业成长最好的练兵场。”广州医科大学教务处处长李建华说。在钟南山的推动下,广州医科大学将南山班、南山学院作为试点,以人体器官系统为统领,整合原本分离的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学校还为学生配备诊疗经验丰富的导师,带他们进医院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

  从大一下学期起,南山学院2015级学生麦泳琳每学期都会先学器官系统基础知识,随后到医院对应的科室实习。麦泳琳发现,导师们都很注重案例教学,“老师们就经常拿真实诊疗问题,引导我们思考病情如何发生、进展、预后转归,教导我们学以致用”。

  南山学院学生不但临床经验丰富,还更具人文素养。钟南山一再强调,医生不是治病,是治病人。由于钟南山捂热听诊器再听诊等暖人细节,很多病人一见钟南山,就说自己的病已经好了一半。在钟南山指导下,南山学院着力强化人文素养教育,增设医患沟通、医学心理学等课程,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义诊、关爱老人等志愿活动。

  为办好南山班、南山学院,钟南山亲任南山班班主任,很多重大事情,他都亲力亲为。每次给南山学院学生讲课前,钟南山都要认真做课件,并提前一周发给秦茵茵,让她帮忙提意见。2017年,申报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时,钟南山认真准备、提前演练。正式答辩时,评委一见他便肃然起敬说:“钟老,您亲自来了!”当时已81岁的钟南山回答说:“我的事情我要自己办。”

  培育多学科团队努力攻克疑难杂症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前,每周三上午、每周四下午,是钟南山雷打不动的大查房、门诊时间。面对这些疑难病患者,他身体力行“走一步看一步”的诊疗原则。“钟老师说任何话、做任何事,都讲依据。他再三要求我们说话、看病都要有理有据,不能轻易下结论。”秦茵茵发现,对复杂的临床病例,钟南山不会直接给定论,而是先对患者进行辅助检查,必要时给予试验性的诊治,随后密切关注病情变化、治疗效果,动态调整治疗方案,直至确诊病因、病情缓解。

  钟南山对自己的病人会关注到底,门诊、查房时,对病人病症、疗效等前后变化问得非常仔细。对病人跟踪调查不及时、交流沟通不深入的博士生,会被钟南山当场问住。“钟院士多次强调,这些患者此前已到多家医院寻医问药,到这里就想抓住生命中的最后一根稻草。我们一定要深入了解病人病症,尽量不放过任何能追踪到病魔的蛛丝马迹,要想尽办法帮病人打败病魔。”关伟杰已将钟南山律己律人的严格要求,从压力变成了习惯。

  正是坚守在临床与疑难杂症作斗争,钟南山较早就与非典等新型病毒正面交锋。正是靠着走一步看一步的实践,迎战非典病毒这个全新敌人时,他带队摸索出“三早三合理”的治疗经验。当国内疾控权威公开宣称病原是衣原体时,他能用诊治一线的实践案例去证伪。“医学上说假话是要出人命的。”一步接一步地踏实治学,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是钟南山为人处世、教书育人的重要原则。

  “钟院士从不以权威自居。对于不了解的细节问题,他经常向相关专家哪怕是年轻人说,我要向你请教。”钟南山就多次与团队成员、广医一院博导梁文华,就研究细节进行探讨。

  “钟院士非常注重团队合作,他常说,不是靠他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而是靠他组织大家来解决问题。”秦茵茵回忆说,早在上世纪90年代,学科协作诊疗模式还没出现之前,钟南山就经常组织不同科室专家,共同对疑难杂症患者进行会诊。钟南山经常向学生强调,医生给病人看病,不能像铁路警察那样各管一段。他的患者如存在呼吸系统以外的病症,他就会请相关科室专家一同诊治。

  病例分析会议室是钟南山带领多兵团作战的指挥室。“钟老师经常很真诚地在会上说,他只对呼吸专业懂得多一点,心脏、胃肠等方向所知不多,需要多向大家请教。”秦茵茵发现,钟南山再三强调这里没有等级,鼓励争锋,鼓励每个与会医生畅所欲言,合力为病人找出最佳治疗方案。他总是先认真记每个医生的发言,笔记做得全场最满,最后才表达个人意见。

  新想法、好方法在这里激发、总结、交流。有的学生原来不善表达,经过锻炼后,表达、逻辑等能力快速提升。讲话有逻辑、列数据、摆问题、有方案,是大家对钟南山学生的一致印象。

  做科研是为了治病救人而不是发论文

  9月下旬,第4届世界支气管扩张和非结核分枝杆菌病大会将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关伟杰将作为中国唯一代表参会。这正因为他在支气管扩张(简称支扩)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我们原来不知道敌人是谁,在哪里,更别说如何有效预防。”关伟杰介绍,据不完全统计,支扩发病率将近1%。但在2011年前,由于相关研究匮乏,该病临床治疗一直沿用增强病人免疫力、帮助排痰等传统路径。但部分病人病情突然加重,咯血、住院。

  对难以解决的疑难病症,钟南山带队将其作为科研攻关新课题、新方向。2011年,关伟杰成为钟南山的博士生,钟南山就希望他将支扩作为主攻方向,“实践医学科研要为治病救人服务。支气管扩张研究虽然短时间难以出成果,但现在病人急需我们用科研帮忙解决问题,我们就要甘于坐冷板凳,勇于开拓”。

  钟南山指导关伟杰团队几乎从零开始,在支扩发病机制、气道研究、治疗建议等方面努力探路。历经5年攻关,2016年,《欧洲呼吸杂志》主动邀请关伟杰就支扩研究成果撰写述评。钟南山常叮嘱关伟杰等学生,要将造福病人而非论文,作为科研主攻方向。团队持续深耕,支扩发病原因、诊疗方案的研究成果被写进2018年支扩国际诊治指南,很多成果为预防、治疗该病提供了重要科研支撑。

  逻辑思维对做好科研、治病救人都很重要,钟南山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秦茵茵跟钟南山读博期间,对慢阻肺患者呼吸肌适应性进行研究。她原本希望得到阳性的关键数据,但用时约6个月,多次实验结果都是阴性。

  “实验与预设结果不一致,并不意味着这些研究没用。科研本来就是创新,要发散思维,可能就有新收获。”钟南山引导秦茵茵打破定式思维,逆向考虑问题。柳暗花明又一村,秦茵茵通过反推、多角度等方法,梳理出新成果。

  作为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最强大脑”的领军人物,钟南山带队将一流科研资源变为一流育人资源,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互动倍增。南山学院学生分别夺得4项、32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在钟南山引领下,临床团队在一线发现新课题,科研团队在后方努力攻关,助推临床诊治实现新突破,人才在攻坚克难中磨炼而出。强带弱、老带新,治病救人、科研攻关、人才培养同频共振、相辅相成。(本报记者 刘盾 通讯员 黎鉴远 陈苹)

(责任编辑:俞曼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