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贵州的天气凉爽宜人,在册亨布依族自治县植物靛蓝染色工厂里,29岁的女工陆恩梅正熟练地进行着衣物染色:将衣物放入调制好的染液中浸泡,到了规定时间取出氧化,根据所需染蓝色深浅的不同,反复浸泡、氧化1到6次,然后水洗、晾干……
陆恩梅是册亨八渡镇伟东村文佃组村民,以前她只能像多数村民一样,外出去广东、福建一带打工。自去年植物靛蓝染色工厂建成后,她终于可以在家门口工作了。“这要感谢天津工业大学的老师们!”陆恩梅说。
为决战脱贫攻坚,2015年,贵州提出发展民族特色服装产业的思路,推出“锦绣计划”,位于黔西南的册亨县从中看到了契机。作为深度贫困县,册亨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种类繁多的蓝草为当地布依族人制靛、染色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对盘江流域的布依族来说,蓝靛染不仅是民族传统技艺,更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然而,布依族传统的靛蓝染色技术流失严重,工艺过程完整性下降,出现植物靛蓝手工染色产品色牢度低等问题。“衣物掉色太严重,穿一会儿就变成‘蓝精灵’”,成为册亨县靛蓝服饰量产和推广的瓶颈。
2016年,册亨县及贵州篱籇布依服饰工艺研究院有限公司从网上了解到,天津有一所“纺织学科很强大”的高校,于是慕名来到天津工业大学,向该校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清洁染整研究团队“取经”。此后,双方建立了密切的联系。由巩继贤教授带队,天津工业大学团队先后多次到册亨县实地走访调研,寻找解决衣物掉色问题的“钥匙”。
几年间,天津工业大学团队借鉴传统的自然发酵思路,通过全细胞生物催化剂构建、生物还原的电子传递过程分析、生物还原过程植物靛蓝分子演化行为分析等研究,构建了清洁高效的植物靛蓝生物还原染色技术,实现基于生物还原的植物靛蓝染色,基本解决了固色问题,开发出系列植物靛蓝染色产品。
2019年6月,在册亨县政府的支持下,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清洁染整研究团队与贵州篱籇布依服饰工艺研究院有限公司合作,在当地建起了植物靛蓝染色工厂。从当地选拔的首批30名员工经过培训正式上岗,陆恩梅就是其中之一。“在家门口工作,有了稳定收入的同时还能照顾家庭,孩子再也不用成为‘留守儿童’了!”陆恩梅说。
植物靛蓝染色工厂厂长蔡延能介绍,投产一年来,尽管受到疫情影响,工厂业务仍迅猛发展起来。除了为经销商的成品染色外,工厂还自己进行设计,为纯棉衣物加工染色,并在网络平台销售,销量良好。为了帮助工厂开发原创产品,天津工业大学艺术学院的师生也投入进来,设计了很多富有艺术气息的扎染服装款式。这些产品在销售中广受好评,还受到一些外贸客户青睐,产品远销东南亚。
如今,在植物靛蓝染色工厂的带动下,当地初步形成了包括蓝草种植、靛蓝染料的制备、靛蓝染色,以及靛蓝相关日化用品、保健品等系列产品生产的产业链。“靛蓝染料纯天然、无污染,符合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下一步,我们要着手开发更多的相关产品,同时建设供人参观的蓝草工坊,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让更多布依族同胞就业增收,捧上‘蓝色’金饭碗。”巩继贤说。(本报记者 陈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