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之年的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原院长、经济学家周其仁如今心里多了一个牵挂,一根结对扶贫的红线把他和2800公里以外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牛街乡紧紧相连。
2012年,北大和弥渡县因“定点扶贫、对口帮扶”成了“亲家”,一场饱含家国情怀的攻坚助力随之展开。弥渡县贫困发生率逐步从2013年的25.26%下降至今年的1.47%,脱贫摘帽各项指标顺利通过了大理州的初核。
产业智力帮扶并行
弥渡县因耕地有限、交通不便,加之地质灾害多发,成为云南省的重点贫困县。
在北大朗润园国家发展研究院古色古香的院落中,教师们的心一头系着教学科研,一头系着弥渡县南端的牛街乡这个对口帮扶点。
按照学校部署,国发院多次派出教研团队,赴牛街乡开展对口帮扶工作,运用专业特长为当地脱贫攻坚献计献策。国发院党委书记胡大源带队,贫困问题专家张晓波、发展经济学专业教授赵波助等赴当地走访特色企业和中小学,调研当地经济与教育发展,走进贫困农户家深入调研。国发院副院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黄益平带队,为牛街乡完小捐建梦想中心。
一次次深入调研,让大家对牛街乡的问题和需求把握得更准,以产业帮扶和智力帮扶为两个着力点,为当地实现脱贫进行“造血”的思路更加坚定。针对弥渡县对金融项目的需求,助力产业帮扶,黄益平帮助弥渡县与人保财险签订“政融保”支农融资合作协议,授信额度一亿元;努力实现弥渡县的小额贷款项目全覆盖,助力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北大弥渡讲堂”、“十九大之后的中国经济金融形势”讲座、“如何打造地方特色产业”也为当地送上了智力帮扶的大餐。
此前,北大专门成立了由党委书记、校长担任组长,学校30个职能部门及基层院系负责人为成员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并将定点扶贫纳入“十三五”规划,开通人、财、物绿色通道。2019年,学校制定出台加强定点扶贫工作意见,几届校领导班子成员调研的足迹遍布弥渡全部8个乡镇和30余个村庄、医院、学校。
创新机制全校联动
没有产业集群,没有人才汇聚,没有四通八达的交通,弥渡如何实现突围?从踏上大理的那一刻起,在北大继续教育部副部长、教育部第五批赴滇西挂职干部大理组组长、挂职弥渡县副县长杨学祥的心里,这一系列问题便深深埋下了根。
这时,北大“1+8+N”帮扶工作模式的效用显现了出来。“1”是指全校统筹,“8”是指8个院系结对帮扶弥渡8个乡镇,“N”是指按照弥渡实际需要不断增加其他资源及帮扶主体。院系特点和优势不同,帮扶思路和举措也各具特色,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院、国发院侧重调动、整合校友及社会资源引入项目和资金;艺术学院突出文化帮扶;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工学院则以产业帮扶为重点,提升当地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综合素质,变“输血”为“造血”。
同时,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根据弥渡县实际需求,引入北大医学部、附中、附小等单位,从金融、产业、教育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精准帮扶,实现了定点扶贫弥渡“乡镇全覆盖”“业务全覆盖”。
“没有产业的支撑,脱贫攻坚的路就走不远。”杨学祥说,经过努力,投资1.23亿元的弥渡县与中利集团“贫困村光伏农场包县脱贫项目”成功签约,成为弥渡县新的产业增长点。
据统计,北大已累计为弥渡县引入扶贫项目、公益捐助资金近1.4亿元,产业资金超过2亿元,协调彭家庄水库、花渔洞提水工程、德苴乡公路修建等10余个重大项目落户弥渡。
选派挂职干部尽锐出战
“苦,当然苦;累,当然累。”一年间,杨学祥皮肤晒黑了、人变瘦了,但他用动真情、扶真贫、真扶贫换来了先进扶贫个人的荣誉和大理州政府副主席、弥渡县委书记沙伟风那句掷地有声的评价:“杨学祥,好样的!”
北大党委结合弥渡工作实际和培养锻炼干部的双重需要,坚持选派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敢担当的精兵强将,尽锐出战、真抓实干。2013年以来,该校选派4名干部挂职弥渡县副县长,3名干部挂职弥渡县下辖村第一书记。
开设“北京大学弥渡讲坛”,轮流选派专家学者送学到县,已开展14期、累计培训5000多人次;建立随到随学插班学习制度,通过名家讲授、经验交流、实地考察等方式,215名弥渡县乡级领导干部、22名骨干教师、18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见缝插针”到燕园学习;利用派遣教师指导、跟班学习等方式,为弥渡县一中、二中培养师资……北大治理帮扶、教育帮扶的触角也随着挂职干部们的脚步向贫困地区延伸。
资助贫困学生的德苴乡教育扶贫专项资金、县一中博雅自强班、专业人才信息技术英语教师培训班、梦想中心建设……“一件件、一桩桩,都从梦想变成了现实。”弥渡县扶贫办主任鲁师勇举例说。
弥渡,《小河淌水》的故乡。如今,在北大艺术学院民族音乐与音乐剧研究中心主任周映辰的团队规划中,以“小河淌水”为媒介,学术界、文艺界、产业界将联手打造“小河淌水国际民间音乐季”这一独具特色的民间音乐圣地,让这首“东方小夜曲”唱响更远的他乡。(本报记者 柴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