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北京2700公里的云南双柏县,地处哀牢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核心地带,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县。
作为双柏县今年新增列的中央定点扶贫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立下“军令状”,四驾马车齐头并进,以帮扶资金来解决短期贫困、拉动需求,以购买和促销当地农产品来带动生产积极性,以线上线下结合的高质量培训、援派优秀挂职干部来提升当地干部和技术人员素质,以招商引资、开发养生保健品来充分利用当地中药资源、建立当地可持续发展产业链,“四管齐下”探索长效扶贫之路。
这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擅于将中医思维引入扶贫工作的真实写照,通过把脉定证、辨证施治,确定重点帮扶目标,落实精准帮扶措施。多年来,该校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紧密围绕专业,在援藏、援滇、援疆中取得了显著帮扶成效。
柔性引才打下援藏根基
北京中医药大学对口支援的西藏藏医学院位于拉萨,由于高原缺氧导致内地教育人才赴藏工作不适应,人才流动大,知名人才引进比较困难。
第八批援藏干部、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刘铜华在担任西藏藏医学院院长期间,结合学科建设实际需求,提出并制定依托教育人才“组团式”对口援藏叠加“人才柔性引进”推进西藏藏医学院建设的工作方案。依据方案,采取“定期援藏”“区内协作”“专家协作”等多种柔性引进形式,重点引进能够带动学科发展或突破关键技术高层次人才,建立和完善首席科学家、特聘教授、客座教授、讲座教授、兼职教授等聘用制度。
在几批挂职干部的努力下,西藏藏医学院已柔性引进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知名专家数十人;学院中医学(藏医学)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授权点,中药学(藏药学)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实现了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一级学科博士点零的突破;成功更名为“西藏藏医药大学”,实现了藏医药学办学史上的重大突破。
刘铜华说,“输血”固然重要,但“造血”更是不可或缺,留下一支有担当、有作为、有能力、带不走的队伍才是援藏的根基。
走“教育扶贫+特色支持”帮扶路
大姚县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西北部,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对口支援县。该校几批挂职干部十分关注教育脱贫问题,针对当地教学、医疗仪器设备短缺、落后等情况,捐赠了2个语音教室、100台电脑及10台投影仪。挂职干部还积极争取社会资金和资源,用于该县幼儿园、小学、农村卫生室等方面建设。
大姚县是著名的“中国核桃之乡”,也有着丰富的药材资源。挂职干部积极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参与大姚县中药材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制定,推进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规模化、规范化、产业化,为中药种植规划提供了大量智力支持。
从2017年起,北京中医药大学在滇西的扶贫挂职点由大姚县转至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傣医药学院。为了推动滇西大傣医药学院持续健康发展,北京中医药大学在帮扶单位建立了医药人才培养基地。2018年6月,双方签订为期5年的对口帮扶协议,涉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对外合作交流等诸多领域。2018年12月,双方搭建的医药人才培养基地挂牌成立。
傣医和藏医、苗医、蒙医并称为四大传统民族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选派挂职干部时,北京中医药大学依托专业拓展实现更大帮扶功效,把中医思维引入对口帮扶工作,形成了特色化对口帮扶模式。如今,傣医药学院实现了从无到有,并步入规范化办学轨道。
把中医药种子播撒到当地百姓心坎上
多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一批批志愿挂职干部,积极投身到教学、医疗、科研和管理工作中,发挥各自专业特长和管理经验,用一片热忱助力解决受援地区教育扶贫问题,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务实成果。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专家李平作为第九批第二轮援疆干部,担任新疆医科大学一附院院长助理、中医内科执行主任。作为多年扎根一线的知名中医心血管病专家,她带领医院中医学科团队,以实际行动助力中医临床服务能力提升。
李平带领的巡回医疗队不论走到哪里,找她看病的患者络绎不绝,每天都在百人以上。“把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医体系带到这里,让各民族百姓享受到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受益于中医药,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李平说。
援疆干部翟华强在新疆医科大学维吾尔医学院挂职副院长期间,一手银针绝技让维吾尔族乡亲迅速成了他的“粉丝”。他意识到在边疆地区培养掌握中医适宜技术的基层医生的重要性,“要让中医药下基层、到边疆,发挥简便验廉的优势,比如针对这里常见的风湿病,针灸、药酒就很管用”。
近日,北京中医药大学新选派的2名挂职干部已经前往双柏县开始工作。未来,学校将深化与双柏县校地融合,让更多师生走进双柏,让中医药的种子播撒到双柏人民的心坎上,切实让中医药造福百姓,在医教精准扶贫之路上走得更深、更远。(本报记者 万玉凤 通讯员 郎丰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