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与省委组织部联合实施教育督导评价,压实各级政府职责——

江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驶入“快车道”

2019-04-02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教科体局党委书记、局长舒小红走上教育局领导岗位已有17年,谈起近年来全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大感受,她连说了两个“有力”:“党政主导更加有力,部门联动更加有力。”

  这一席话牵出了江西的一项重要改革——以督导考核为“指挥棒”,抓住地方党委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牛鼻子”。强有力的督政体系,推动江西全省于2018年整体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

  “回顾江西教育走过的历程,我们深刻感受到,加强党的领导、用好督导‘指挥棒’、压实各级政府责任,是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落地见效的重中之重。”江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叶仁荪说。

  压责任——

  评估结果成为干部选拔任用重要依据

  “江西不断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极力打造‘高位推动、部门联动、上下齐心、合力共为’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局面。”叶仁荪说。

  一把手重视,才是真正的重视。江西省委、省政府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列入省委常委会工作要点和省政府工作报告,列入民生实事工程安排方案。省政府划定时间表、路线图,将工作任务和责任横向分解到边,纵向落实到底。

  同时,江西还向前迈进一步,创新督政机制,由省委组织部与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联合建立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机制,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来抓。

  由此,督导工作转变为既督导评价党委政府,又督导评价领导干部。从评价县级政府班子,转变为评价县级党政领导干部个人,特别是将县委书记、县长作为第一责任人,拓宽了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对象的范围。

  “原来我们有事要找县长、书记很难,现在县长、书记隔三岔五主动找我们,问教育发展有什么需求。”江西省会昌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对此深有感触。

  事实上,对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进行督导评价,江西不是独家,之所以成效显著,还源于江西在督导评估实施单位以及评价方式上进行的变革。 

  “过去,仅由教育督导部门对各地履行教育职责情况进行评价,推动力实际上是有限的。”叶仁荪说,少数地方对督导结果不够重视,缺乏有效的问责机制。正是这些实际问题,推动着江西不断进行机制变革——与省委组织部联合建立督导评价机制,共同实施教育督导评价工作。

  2016年,包括教育厅、发改委、人社厅等单位在内的江西省政府督导委员会成立,自此,江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按下了“快进键”。

  江西省财政厅出台专项奖补政策,4年来安排51亿元进行奖补;省编办建立事业编制周转池,向教育部门倾斜调剂,缓解中小学教师编制不足问题;省自然资源、规划、建设等部门开辟联审联批“绿色通道”,加快学校建设;省人社厅在乡村教师职称评审方面给予倾斜……4年来,江西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的12个成员单位累计派出厅级领导120余人次带队开展工作。各部门还通过挂点到县、结对帮扶等方式,协调解决均衡发展的难题。

  督查的效果关键在改进和落实。若下了大力气评价,结果却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评价的成效就会大打折扣。为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江西省转变评价方式,紧紧抓住“结果运用”这个关键。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被列入市、县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评估结果成为贫困地区“脱贫摘帽”前置条件、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并将县党委政府、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结果抄送到设区市党委政府,同时,江西出台约谈问责办法,先后对履职不力的11个县(市、区)领导干部进行约谈问责,一系列举措使得江西督导考核呈现出勃勃生机。

  强投入——

  “两个只增不减”纳入对市县高质量发展督导考核

  江西省委、省政府与各设区市政府签订责任状,层层落实责任,督促各级政府加快解决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1989年,现任芦溪县源南学校党总支书记的龚德凌刚满20岁,已在城镇学校任教两年。得知山区师资短缺,他主动请缨,来到地处偏僻、条件艰苦的源南中学(现源南学校)。

  报到的第一天刚好下着雨,校门口前面的黄泥路泥泞不堪,脚踩下去就拔不出来。进了校门一看,整个学校没有一块玻璃,窗户上糊着报纸,破了一层就再糊一层。

  龚德凌有写日记的习惯,学校办学条件的每一次改善他都会记录下来。此后,无论学校兴建学生宿舍、建成综合大楼,新建教学楼、学生宿舍、厕所,还是铺设塑胶跑道,装备电化教学设备,再到近几年投资2000余万元对学校硬件进行全面改造和升级,每一件事龚德凌都记得清清楚楚,一场30年办学条件改善之路,在他笔下徐徐铺开。

  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芦溪县的教育支出连续3年占到全县公共财政支出的20%以上,教育投入年均增长16.6%,仅2018年教育投入就达到12.8亿元,有限的财政资金全被用于改善办学条件。

  这也是江西各级党委、政府加大投入,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缩影。

  “中央要求教育经费投入‘两个只增不减’,我们将这一指标纳入了对市县高质量发展督导考核,对落实不好的地方进行扣分。另外,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按照‘花钱必问效、无效要问责’的原则,对各地教育支出进行监督评价,确保教育经费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叶仁荪说。

  一系列硬举措使江西省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从2014年的705.2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052.2亿元,增幅达49.2%,占整个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稳定在18%左右,其中,60%以上投给了义务教育。

  江西经济欠发达,去年GDP在全国排名第十二位,在这种情况下,江西财政教育支出居全国第七位,居中部第一位。

  有了投入保障,江西坚持把改善办学条件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工程,着力优化资源配置。江西实施了学校标准化建设、城镇教育资源扩容、“全面改薄”、“大班额”化解计划等5项义务教育集群式工程,累计新建、改扩建学校6603所,新增校舍1102.2万平方米、学位68.5万个、功能室1.46万个、图书2479.8万册、电脑15.6万台,极大改善了全省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资源均衡配置水平显著提升。

  提质量——

  将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列为考核加分项

  屏幕上方,芦溪县里山小学的学生整齐地坐在教室中,屏幕下方,中心校的课堂正在直播。在芦溪县宣风镇中心学校专递课堂的教室,中心校和教学点的学生正用这块课桌大小的屏幕齐上一堂音乐课。

  从一支粉笔到一块屏幕,技术的进步消弭了信息的鸿沟,也给乡村学校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

  里山小学、马塘小学是宣风镇中心学校下辖的两个偏远山区教学点。十几年前,校园内只有几张破旧的课桌椅和几块掉漆的黑板。学校规模小、教师人数少,音乐、美术常年由其他学科教师兼课,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兴趣都不高。2017年,两个教学点安装了专递课堂系统,不仅让学生同步上到中心校有趣的音美课,还让教学点的教师看到了自己上课的不足。

  信息化是解决城乡、县域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的重要途径。近3年,芦溪县投入2000余万元,实现了全县中小学教室一体机、功能室、100兆以上宽带网络全覆盖,建设“专递课堂”“同步课堂”,开展以强带弱、以城扶乡的校际网络帮扶,让农村学生享受优质教学资源。

  通过教育信息化实现“弯道超车”还有赖于顶层设计和机制突破。2017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见》,对教育信息化进行顶层设计。同年,江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在考核制度中加入信息化内容,将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列为考核加分项,并将教育信息化列为各级教育部门重要工作。

  为扩容优质资源,江西省在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集团化、学区化,优化网点布局,缩小城乡和校际差距。

  江西去年启动首批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试点,以此为契机,南昌东湖区启动组建三大教育集团,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南昌西湖区以6所名校为龙头组建6个大学区,实现学区内教师交流和教育教学工作同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

  “‘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助教为荣、师以从教为乐’的良好教育生态在江西蔚然成风,有力保障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入‘提质提速’快车道。”叶仁荪表示,江西将持续抓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巩固提升,进一步启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试点,努力让每一名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本报记者 王家源 徐光明 甘甜

(责任编辑:忠建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