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谢为民
在举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之际,在全国人民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迈向新征程之时,在全面开启建设教育强国的新长征的奋进号角声中,历时三年多的实验探索和实践检验,我国教育管理领域第一个关于学校管理的标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正式颁布,这标志着中国基础教育进入了依法治教、标准办学、管理育人的教育新时代。
一、充分认识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的重大意义
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大举措。党的十九大提出“教育要放在更加优先发展的地位”,《标准》突出了对十九大关于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以树立公平的教育观和科学的质量观,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出发点,是新时期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管理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学校实现管理法治化、规范化、精细化和科学化提供了指南。
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是教育在新时代实现新发展的现实需要。当前,基础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如地域教育发展不均衡、校际间办学水平差异大、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是短板、特殊群体教育保障水平不高、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关注程度不够等,这些问题归根到底,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期待和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标准》的出台非常及时,切中肯綮,提出了科学、规范和可行的解决方案,给予了系统性的回应。《标准》的落地是基于当下教育实际,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是推动学校规范管理科学发展的重要遵循。《标准》的制定,既是落实规划纲要、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管理育人、构建和谐校园的迫切要求,还是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科学治理的现实需要,更是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校关系的具体体现。《标准》高屋建瓴,对教育行政部门“管什么”、学校“做什么”,教师“教什么”等热点、难点问题树立了导向,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全面科学的参考和依据。
二、深入学习把握《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的本质内涵
《标准》树立了一个根本理念。这个理念就是“育人为本,全面发展”,就是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要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
《标准》实现了两个关键结合。《标准》的两个关键词是公平和质量,公平是前提,质量是基础。教育要提升质量,促进公平,关键要实现两大结合。首先实现了思想引领与实践导向相结合。一方面是领会了国家教育政策文件精神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对实验区的实践经验和各地规范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行为有关规定的科学总结和高度概括。其次是实现了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的结合,通过层层分解,具体细节化的管理要求,规范化管理,加大投入,加强监督,加强约束,减少管理的随意性。
《标准》体现了学生发展的三个统一。《标准》规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秉承提升道德品质和学会学习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这既是基于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核心要求,也体现了关爱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三、对标实干推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落地又生根
解读《管理标准》的过程是明晰义务教育前进方向的过程,落实《管理标准》的过程是对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管理者勇气、智慧考验的过程,因此必须在贯穿融入上下功夫,在落实落细上见成效,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一是要落实保障责任制。《管理标准》落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行政的主导、专业的支持和团队力量的凝聚。各县(区)政府是实施标准的责任主体,要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教育部门牵头,财政、发改、人社、公安、综治、法制、文广新、体育等相关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统筹协调实施工作,同时要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评价督导队伍,形成上下承接、各有分工、责任明确的工作网络,只有这样,《管理标准》才能产生“杠杆”的力量,撬动南昌教育的前进,从而将优质均衡发展、城乡教育一体化变为现实。
二是要点燃发展内生力。好制度炼就好品格。《管理标准》作为一份行政管理制度文本,为不同地域、不同类别学校保留了细化的余地和空间。因此,标准落地科学实施需要我们结合教育现状,将全市教育改革的重点融入88条C级评估指标,做好“结合”“嫁接”大文章,研制更为具体、细化的操作要求,切实增强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清醒认识到,实施《管理标准》不是要证明区域和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其主要功能在于正确引导、合理分析与科学改进,在对标审视、自我评价过程中,激活区域和学校内在发展动力,形成学校科学规范办学价值观的广泛认同;依托标准和细则,促进区域和学校薄弱领域的持续改进。
三是要寻找攻坚坐标系。规范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行为是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市学校之间管理水平存在差异,有的学校管理存在薄弱环节。对照标准,深感攻坚任重道远:一在“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方面。疲于追分、单一评价的管理思路亟待改变,要用标准引导学校用科学方法洞察质量内涵,形成“综合评价—聚焦问题—原因探析—教育决策—督导执行”的良性循环机制;二在“建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方面。学校课程构建缺乏多维联动、互为观照,点状、线状课程难以支撑学生多元、个性、持续发展;三在“提高学生艺术素养”方面。学校虽然能利用教育资源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艺术课程,但“让每一个孩子都精彩”的美育教学缺乏更多的选择性和包容性;四在“构建和谐的家庭、学校、社区合作关系”方面。家长、社区等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在完善学校治理结构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发挥“家长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科学参与、民主监督的作用,如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合作供给,需要研究有效的介入和反馈机制。
四是要培育示范新样本。《管理标准》是富有张力的发展性体系,88条要求中一些是底线要求,一些是达标要求,一些是引领要求,我们理解在落实时不能“一刀切”,应该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注重“分类指导、分层要求、分步实施”。要点面结合,典型引路。在研制出台《南昌市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评估细则(试行)》基础上引导所有义务教育学校积极参与实施工作,同时启动示范校创建,通过典型示范,推动工作深入开展;要科研引领,智慧拉动。通过课题研究,专题沙龙、学术论坛、座谈讨论,凝聚共识,将《管理标准》的落实与学校发展的难点问题解决相结合,通过行动研究,促进学校持续变革;要数字治理,彰显专业。以落实《管理标准》为契机,进一步明确“数字治理”思路,推动教育治理模式由传统的政策调研和观点决策向基于多元丰富“大数据”证据为支架的科学决策转变。力争区域和学校《管理标准》的“体检报告”既有质性描述,又有量化分析,努力构建教育治理质量立体化监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