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吴颖惠
早在2013年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牵头研制《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以下简称《管理标准》)。历经连续五年的调研、研制、实验、研讨、总结等阶段,致力于学校内涵发展的《管理标准》,终于即将出台面世了。《管理标准》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条目式的写作方式,由6项管理职责、22条管理任务和88条管理要求等构成主要内容框架体系,是一个具有规范性、约束性的标准性文件,成为规范、监测、约束和评价学校办学行为规范的基本准则,有助于学校建立现代学校治理体系,科学处理政府与学校、学校与社会、学校与个人的关系,全面推进管办评分离,不断提升义务教育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从宏观层面看,《管理标准》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用途:一是依据《管理标准》对学校内涵发展进行“全面体检”。《管理标准》中的6项管理职责包括“平等对待每位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营造和谐安全环境和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几乎涵盖了学校内涵发展的各个方面。每项管理职责由若干条细则化的管理任务组成,每个管理任务又由若干管理要求组成,构成了相对完整、逐级细化、可操作、可监测的学校内涵发展指标体系。各地在充分把握国家对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思想要求的基础上,可以将每项管理要求逐项分析,层层分解,最终分解成为更为具体、细节化、可操作、可检测的若干具体要求,使得88条的管理要求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检测评价体系,为区域考量和评估学校、学校开展自我诊断和评估提供参照依据。
二是依据《管理标准》建立学校内部治理的工具体系。教育治理是在现代化、国际化、民主化语境下的新型管理范式,教育治理方式需要“工具”,即教育治理工具体系。依据《管理标准》划清教育治理主体之间的权力界限,为教育治理结构的良性运转提供工具体系。工具体系的建立有助于促进管办评分离。政府依据工具体系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学校做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社会参与管理引入社会评价机构鉴定教育。这样就建立起了政府、学校和社会既相互制约,又相互支持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
三是依据《管理标准》促进学校薄弱领域的持续改进。学校发展的基础是学校当前的现状,要了解学校真实的现状,就需要依据一定管理标准,对学校发展现状进行自我诊断和评估。自我诊断评估的目的是了解学校的发展起点,找到影响学校发展的真实问题,同时挖掘学校发展的核心优势,清醒认识学校面临的机会和风险,找到学校发展的短板。通过《管理标准》,学校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身发展的现状,清醒地认识学校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与风险,随时把握住学校发展态势。学校需要结合自身的优势与劣势,预判学校未来发展趋势,融入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核心价值观,形成的一种对学校发展起着指导作用的管理思路与举措,进而研究转化成一套可操作、可改进的学校发展计划方案。
四是依据《管理标准》促进学校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管理标准》本身就是对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制度性或政策性安排,而这一政策要求或制度安排,需要借助一个地区或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来实现。学校要建立健全符合法律规定、体现自身特色的学校章程制度,就必须明确办学的各项管理任务、管理职责和管理要求。义务教育学校规章制度的制订必须依据《管理标准》,使学校规章制度切实成为学校内部管理的基本依据,成为学校成员之间的共同约定和法则。
总之,出台《管理标准》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为青少年提供尽可能充分的、平等的、有秩序的、低成本的、有质量的优质教育服务,要为社会大众获得这种优质的教育服务创造平等的制度条件。当然,《管理标准》毕竟是一种行政管理文件,如何科学地实施,还需要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督导部门,结合当地义务教育学校的实际状况,创造性地开展实施工作,提出更为具体化、更为细化的标准要求,把执行《管理标准》作为改善学校管理、建立内部治理体系的根本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