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学校管理日臻规范,农村学校大有可为

2017-12-11 来源:教育部收藏

湖北省宜都市枝城镇西湖初级中学校长 易发红

  2014年,宜都市被确定为《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以下简称《管理标准》)(试行)实验区,西湖中学作为实验学校参与了实验工作,并在2016年的全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实验总结研讨会上提供了交流现场,可以说见证了《管理标准》从诞生到成熟的精彩历程。

  这次修订印发的《管理标准》正式版,突出了对十九大关于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强调树立公平的教育观和科学的质量观,落实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新时期义务教育学校管理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管理标准》涵盖了学校工作的主要方面,特别是具体内容要求细致,可操作性强,既能让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校的基层管理者对标落实,积极创造条件达到标准的基本要求,又便于各校根据自身特点在某一方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从而形成特色,达到一校一品、百花齐放的办学效果。对农村学校而言,《管理标准》可谓一剂良方,在落实运用时大有可为之处。

  一是对照标准办学,补齐发展短板。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对农村教育投入很大,随着校安工程、全面改薄工程的实施,农村学校在硬件条件上不亚于城镇学校,但办学理念和管理水平与城镇学校仍有较大差距。《管理标准》内容全面,可操作性强,对农村学校管理者而言,是管校治校的兵法秘诀。学校可对照6大管理职责、22项管理任务、88条具体内容,逐一梳理学校管理工作的短板和不足,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广大教职工可通过学习原文更新教育观念,改进育人方法,提升依法从教的水平。

  二是坚持内涵发展,打造办学特色。农村学校在保护地方自然价值、传承乡村传统文化、促进生产生活方式进步、培养农村人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农村学校特别是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如何挖掘和利用地方乡土资源和学校自身资源,打造具有乡土特色的办学品牌,《管理标准》为农村学校指出了方向。《管理标准》每一条背后都暗含着一个办学特色的切入点,学校要因地制宜,调动乡村各种力量和资源,把学校建设成乡村的文化中心,实现农村发展格局的整体提升。同时,以继承和发扬地方的传统工艺、民间艺术、民风民俗等优秀文化为己任,把自然环境、地理标识资源、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问题融入学校教育之中,开发校本课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实现学校特色发展。

  三是增强队伍素质,提升教育质量。随着城市化进城加快,农村学校生源流失严重,“择校”的根源是“择师”,是人民群众对教育质量的不满意。教师专业发展是农村学校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新修订的《管理标准》突出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即如何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管理标准》从教师的师德建设和常规管理、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有利于学校加强队伍管理,提升教师素质。同时在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方面,充分体现了科学的质量观,强化了对学生认知、合作、创新、职业等关键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是关爱留守学生,确保教育公平。随着国家助学体系的健全,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学生越来越少。但农村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往往行为上失管、精神上失落、学习上失效、道德上失范,所以关爱留守学生是农村学校艰巨而重大的任务。《管理标准》因其全面而规范的指导,有利于学校建立健全关爱留守学生和困难学生的机制和平台。相对而言,农村学校在落实《管理标准》时,更要突出促进教育公平的各项举措,如留守儿童的行为规范和心理健康指导,寄宿制学生的关爱帮扶等,不断满足需要关注的学生的需求,切实保障每一名学生平等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管理标准》为学校实现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和精细化提供了指南。我们广大校长一定要学习消化、对标落实、创新实践,不断提高办学水平,让孩子们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责任编辑:岱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