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关键能力是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核心

2018-04-19 来源:教育部收藏

国家督学、华中师大一附中校长 周鹏程

  教育是民生之首,是为人民服务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并再次明确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本质的回归。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教育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这本质上是对新形势下“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新回答、新阐释,实际上更是我们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功能提出了新要求——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形成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出发点,克服我国以往教育改革的功能性缺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改革、教师队伍建设、课堂教学改革和考试评价改革,探索一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面向未来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教育改革新路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经典格言:“只有调准了弦的小提琴才可以演奏。”而我国正面临创新型人才严重缺失的现状,我们的教育却还在那条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老路上步履蹒跚,教育工作的变革迫在眉睫。在此情形下,我们又该如何定位学校教育教学的目标呢?

  中学是为培养创新拔尖人才奠基的阶段,我们培养的学生,起码十年以后才能走向社会。科技的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替之快让我们更加清楚:在长达6年的中学时期,决定学生未来竞争力的不是知识,而是方法、能力。2014年8月,开学之初,新的教育教学方案制定之时,一个核心概念的提出显得尤为重要——“关键能力”。

  何为关键能力?这一概念最初由德国著名职业教育学家梅腾斯提到,指在现代社会中,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都至关重要的能力,是实现自我、终身发展、融入主流社会和充分就业所必须的知识、技能、态度之集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提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自我发展、学会适应改变”等五大关键能力。关键能力是学生立足社会、改变社会的根本,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和关键。

  我校近四十年教育改革的探索和实践证明,我国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主要有4种,即批判性思维能力、有效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其中,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其核心是独立思考和逻辑推理;有效沟通能力则既包含基本的语言能力,也涉及认识他人和自我的能力,是与人相处、协同合作的必备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自我管理能力指个体对自己的目标、思想、心理和行为等进行控制的能力,包括时间管理、情绪管理、财务管理、基本生活的管理能力。

  关键能力的培养对于学校来说是一个考验,涉及学校的顶层设计,需要各方面的齐心协力和通力合作。其中,教师是关键,课程是载体,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评价是导向。

  作为学校的核心力量,教师事关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成败,因此,应当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争做“腹有诗书”的博雅教师、 “具备特质”的专业教师、“能力导向”的智慧教师,最终修炼为学生终身受益的“成长导师”。同时,学校要着力优化课程体系,挖掘学科育人资源、实现课程多样性。如当前较受欢迎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和大学选修课程,让学有余力的高中生及早接触大学课程内容,接受大学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的训练,让学生真正享受到最符合其能力水平和兴趣的教育,帮助其为大学学习乃至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课堂教学是教育改革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并非要另起炉灶,而是贯穿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为了给学生关键能力发展创造条件,我们需反思和改进教学组织形式,努力实现小班化教学,增强课堂的互动,促进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协作;同时,倡导“颠倒课堂”,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堂学习任务前置。在课堂教学中直面真实问题,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此外,我们还需努力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教学方式根本变革,为学生数字化能力的发展、适应未来的数字化社会打下基础。

  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尤为重要的是评价体系。学校在学生和教师评价以及管理制度建设上,需从当前的以分数为主转向以能力为重;国家和地方考试机构在高考、学业水平测试的命题中,应更多地体现出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做到使学生的分数与能力水平相当,努力避免“高分低能”现象;大学名校应发挥自身对教育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积极主动地引导社会舆论,而不是被动地受社会舆论牵制。

  中学生是否能具备关键能力,事关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成败。只有多方面的努力结合起来,才能为学生能力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而让学生成为更具竞争力的高水平人才。

(责任编辑:姚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