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督学、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一中 杨子林
毋庸讳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党的十九大继续把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心任务,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反映了人们对于美好教育的期盼。
但目前我们的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华东师范大学杨小霞教授认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改革,在广大中小学尚未出现实质性突破和转型性变化,一些学校的办学理念与目标,组织与管理方式,教师的观念与行为,运行机制与动力等方面,基本上还处于传统框架之内。”总体来说,目前高中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办学特色不鲜明、办学品位低;文化建设表面化,肤浅化;抢生源,抢教师,办所谓的名校;过分注重“分”的提高而忽略了“人”的培养;一些官员的行政思维左右教育的发展等。如何打破高中教育发展的桎梏,逐步使高中教育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之。
一、建设高品质高中,要打造一支有教育情怀的校长队伍,建设有品位有文化气息的学校
众所周知“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是学校精神气质的代言人,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设计师,是学校发展的引路人。1983年邓小平为景山中学题词,“三个面向”可谓高屋建瓴。教育归根结底是面向未来的事业,要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的能力。所以一个好校长既要关注“分”,更要关注“人”的综合素质;既要关注学生的今天,更要着眼学生的未来;好校长要敢于坚守,勇于担当,要用文化的视角,抓住时代的发展的脉搏,办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的教育。要完成这一任务,校长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国家乃至地方要完善校长选拔任用机制,建立健全校长培训的长效机制,提升校长的文化品位与追求,提高校长的执行力、领导力。相信一批好校长的涌现,就会有一批有品位有文化的学校出现,更多的家庭、学生就会享受更多更好的优质资源。
二、建设高品质高中,要改变“一考定终生”的高考模式,给予高校选拔人才的自主权
众所周知,国家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是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关键。高校的选人导向左右着普通高中甚至初中小学和学前教育的办学方向。高中作为基础教育的出口,这一特点更加突出。在现行体制下,一分都能决定学生不一样的发展走向。因而从小学初中到高中,都是在追求考分的轨道上运行,甚至连学前教育也不例外。由此衍生了诸多的教育问题:某些学校变为军营,对学生进行压榨式的教育;某些地区高中抢生源、抢教师,集中地区的优质资源办所谓的名校,这些做法使得教育发展愈发不平衡。素质教育、核心素养的培养,都游离于教育之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为此,要给予高校一定比例的招生自主权,逐步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体制,可在一些学校先行先试,取得经验后推而广之。与此同时,必须建立诚信机制和监督机制,把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网络的监督力量,让自主招生工作在阳光下运行。
三、应借助一切教学资源和学习平台,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
育人任务的完成终究要依靠课程来实现。课程建设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的品质和品位。新高考改革强调“选择性”“过程性”“综合性”,这就需要学校具备全面整合的课程理念,具备多元的发展观念和过程性评价的能力。可目前高中的课程建设却不尽人意。单一的高考录取模式,使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单一,功利化、形式化,而且很多走了过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很多年前就提出了“六大解放”的教育思想,即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先生的“六大解放”其核心内容就是强调要把学习的自主权交还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令人可喜的是,这一思想已经在新高考改革中有所体现。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创造的主人呢?学校应借助一切教学资源和学习平台,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逐步完善以国家课程为核心,衍生拓展课程为补充,综合实践课程广泛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更要大胆创新,因地制宜为自主招生而自主设置课程,尽快打破“千校一面”的格局,办出自己的特色,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这样才能培育品德高尚、气质高雅、精神高贵的学生。为此要完善课程体系,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者统一的理念落到实处,从学生成长规律出发,合理调整课程结构,科学规划课程方向,有序组织课程实施。无数个鲜活的案例证明,为学生提供更多更丰富的课程,对学生自主选择能力、有效决策能力和效能感大有裨益。
其实,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始终孜孜以求于“人”的教育,尽管事业发展中遇到一些问题,但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只要我们以历史的责任担当,放眼未来、放眼世界,回归教育本质,才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才能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不变成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