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督学、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 杨希文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扎根中国大地办社会主义大学。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办发〔2017〕46号)强调,“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健全高等学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改革目标是:统筹优化专业结构,切实增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从基础上有力支撑“双一流”建设,从根本上提升高等教育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
健全高等学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有着强烈的现实需求。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两个重大转变——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式发展。高校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教育结构、教学模式,随之发生深刻变革。但专业建设的理论研究、政策设计跟不上,专业设置盲目性与滞后性并存,人才培养供给不足与供给过剩并存,专业同质化问题突出,内涵建设优势特色不明显,社会上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批评根子就在这里。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是高校履行职能的基础平台,属于改革最关键、最迫切、最关注的环节。从专业建设切入抓改革,既能起到牵一发动全身提纲挈领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作用,又不会产生抓手太大太空难以落地的弊端,可以以此为“牛鼻子”。
健全高等学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应坚持3条改革原则。坚持需求导向,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国家和省(区、市)重大战略需要设置新专业。坚持宏观调控,淘汰同质化严重、培养质量较差的专业。坚持内涵发展,加强师资、教材、课程、图书、实验等基础建设,加强优质资源培育与核心指标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强化专业建设的区域特色、行业特色和学校特色,争创一流。
健全高等学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系统打出专业优化“组合拳”,改革措施主要有8条。一是统筹设置新专业,按照“有放有管、有进有出”的思路,支持新增社会急需、战略新兴且契合学校优势特色的专业,通过设立省控专业限制设置率高、进入门槛低的专业。二是淘汰同质化专业。加大力度淘汰不符合学校办学定位、缺乏优势特色专业链群支撑的专业,淘汰布点过多、办学水平低的专业,淘汰不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就业质量低的专业。三是开展专业普查。对专业的课程、教材、师资、实践等基本办学条件进行摸底监测,精准引导高校加强专业基本建设,兜住人才培养质量的“底”。四是开展新设专业检查。这是薄弱环节,要对建设成效不明显的要求限期整改,整改仍不合格的予以撤销。五是建设一流专业。拔出“尖子”,形成“第一梯队”,保持在全国、行业的领先水平。六是开展评估认证。支持高校参加国际国内专业评估认证,重点是《华盛顿协议》《悉尼协议》工程专业认证、医学教育认证、师范类专业评估认证。七是建立专业共同体。依托 “一流专业”建立全省高校专业共同体,开展课程互选、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等,实质性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协同深化教学改革。八是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推行学分制、课堂教学等重大改革;强化质量保障,开展本科审核评估、高职诊断改进。
健全高等学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有几个关键环节:制定加强高校专业建设的意见,建立专家指导委员会,建立动态数据库;推进“一流专业”建设,实施项目引领;开展理论研究。
健全高等学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追求的最终效应是:在简政放权、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与加强宏观调控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边际,使行政权力放之有度、学校权利扩之有效,最大限度激发办学活力,提高教育管理与服务的有效性,创造性落实十九大精神、中央改革决策,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专业优化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