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山东体育学院实施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实践育人、特色发展——

根植齐鲁沃土 滋养体育人才

2018-10-08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国庆佳节到了,王衡格外忙碌。整理订单、接待客户、联系营地,中午快一点了还没顾上吃午饭。“现在户外运动太火了,一到节假日就应接不暇。”他一边擦汗一边对记者说。

  王衡是山东体育学院体育社会科学学院休闲体育专业2012级学生,毕业刚两年,现在已是山东普罗泰克体育发展有限公司经理,专门做户外运动、野外救助等专业技能培训,带着一支专兼职结合的6人团队,已举办培训班60多期,培训营地指导员近千人。

  王衡只是山东体育学院毕业生的一个“普通代表”。在今年山东省体育类毕业生见面双选会上,该校毕业生供不应求,甚至出现了多家企业抢一名学生的现象。“这缘于我校近年来实施的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山东体育学院党委书记王毅说。

  对接需求:“找准人才培养定位”

  山东体育学院创建于1958年,当时学校办学目标比较单一,主要培养体育技能人才和学校体育师资,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随着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山东体育学院遇到了一般学校都不可避免的问题:学校扩招,规模扩大,专业趋同,和全国同类院校同质化发展,毕业生一度专业技能不精、就业能力不强。

  2015年,国家出台“双一流”建设方案,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为此,学校召开专题研讨会、外出考察取经,系统思考和深入研究,经过数次研讨和反复论证,最终确立了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思路,明确提出了“对接需求”的发展理念。

  王毅如此表述他的供给侧改革理论:一个学校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呢?这就看它培养的毕业生质量和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他解释道,“对接需求”就是供给侧思维,就是大力推进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怎样对接需求?该校通过调研论证,明确了三个维度:一是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二是对接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三是对接体育事业核心业务发展需求。

  “没有全民健身,就没有全民健康。”针对人民群众对科学健身的需求,山东体育学院建成了全国首家“互联网+体育”科技孵化基地,这是山东省科学健身研发服务平台,也是大学生“双创”人才的培养平台。据工作人员介绍,该平台依托全省各地的国民体质监测机构和综合性健身场所,为群众进行体质测定、建立运动档案,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为依托,使健身者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随时获取个人健康档案和专家给出的健身指导处方。记者看到,孵化基地分设四大功能区,20多个研发机构和30多家公司入驻,设备精良,业务繁忙,师生不仅融入其中,而且成为研发和攻坚的主角。在孵化基地大楼前面,有两辆专门定制的特种车辆,一辆是国民体质监测及科学健身指导服务车,一辆是运动康复医疗保障车,可以随时为群众测试各类体质指标,提供专家运动处方,帮助群众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为了对接体育强国战略需求,该校申办了国家足球学院和国家篮球学院。2017年1月12日,由国家体育总局和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足球协会、中国篮球协会、山东省体育局和山东体育学院联合承办的国家足球学院和国家篮球学院正式成立,这两所学院是集学历教育、专业培训、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传播、国际交流与合作于一体的应用型专项运动学院。

  今年9月2日,山东体育学院爱马人国际马术学院迎来了第一批马术新生。该学院是去年5月24日,山东体育学院与法国国家马术学院、法国索米尔市政府、山东爱马人马术俱乐部和蓬莱市人民政府五方共同签订协议而创办的。根据协议,山东爱马人马术俱乐部投资6000万元人民币建设国际二星级标准的马术三项赛场地,具备国际马术赛事承办、马术教育培训和国际交流、马匹国际贸易等功能。

  “三个维度”的对接,开创了山东体育学院发展的新纪元,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创造了条件。

  协同创新:“在实战中练本领”

  距2018年山东省运动会开幕还有半个多月,山东体育学院运动康复医疗保障车已经到位,该校运动康复学院教授郭勇力带领一个由大四学生组成的服务团队提前进入运动员训练中心,为正在集训的运动员提供跟踪服务。

  “运动员在训练中一有损伤,我们便第一时间在老师指导下给予治疗,除了用先进的医疗器械,我们还辅助采用按摩等传统疗法。”学生刘子虓说。

  这是该校实战型教学模式的一个缩影。实战型教学就是“在战争中学打仗”,把“教”和“学”融入到“实践”中,达到“知行合一、教学相长”。山东体育学院院长毛德伟说:“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我们坚持协同创新、开放办学,和企业一起研究人才培养方案、一起开发课程、一起实施教学。”

  毛德伟介绍,该校与北京康比特公司共建了山东体育学院康比特运动与健康学院,共同培养健康及运动营养等运动健康管理人才,共同开发了“实用体能训练营养学”“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等课程。2017年第13届全国运动会期间,该校派出运动康复车,组成师生医疗服务队,为运动员赛前进行心理辅导,赛后进行体能康复,提供一条龙的全程服务,保证了山东运动员良好的精神状态。

  实战型教学的另一种形式就是聘请企业、科技、医学、体育等各界大咖为学生上课。去年9月20日,该校国家足球学院和国家篮球学院正式迎来首届近200名全日制本科生。国家督学蒋志学被聘为“两院”顾问,亚洲篮球联合会主席信兰成被聘为篮球学院顾问,中国足协顾问张吉龙、中国足协副主席容志行被聘为足球学院顾问,国家足球队原主教练米卢被聘为足球学院首席技术顾问,中国篮球协会副主席、国家篮球队原主教练宫鲁鸣被聘为篮球学院首席技术顾问,他们和学校教师一起研究实战型教学的策略和方案。

  为了健全实战型教学体系,学校邀请一批实力雄厚的企业在校建立“嵌入式”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到目前为止,学校与合作企业已共建实习实践基地70多个,入驻大学生创业实体52个,成功孵化实体37个。在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记者看到好多在校学生在基地和企业老板一起做实践项目,从中体验创业的过程。计算机专业学生李伟说:“这样的学习方式,让我有机会到企业边实践边学习,在企业、学校老师的双重指导下,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激发了自我学习和创造的动力,收获确实很大。”

  与此同时,学校坚持开展教学实践周活动,强化“真题真做”和“实战演练”,达到在实践中育人。该校还建立了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涵盖课堂教学、实习实验、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一系列质量评价标准,强化实践性、综合性、创新性和应用性,实现了“知识范式”向“能力范式”的转变。2018年全国大学生体育产业创新创业大赛,该校一举拿下5个奖项,成为山东省4所参赛高校唯一获奖的高校。

  集聚特色:“建在高原上才能见高峰”

  山东是体育大省,体育产业呈现出强劲发展的态势。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四新”经济蓬勃发展,促进了以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为基准的“四化”水平不断提升,这为山东体育学院“特色发展”提供了用武之地。

  “必须集聚特色,这是我们的发展理念。”王毅说,“集聚特色就是要‘以体为本’,突出体育本体特色,集聚山东竞技体育优势,集聚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传统优势和新发优势以及体育部门行政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体育本体学科专业,建成四大品牌,即特色学科专业品牌、特色毕业生品牌、体育科技贡献品牌和体育文化品牌。”

  “特色”“品牌”不是在低端,而是在高峰。怎样建成特色品牌呢?学校的共识是:建在高原上,才能见高峰。瞄准前沿,放眼高端,精准发力,着力打造“高原学科专业群”和“高原学术团队”。

  今年7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出台《山东省医养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医养健康产业作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之一,山东体育学院开设的养老护理、体育休闲、健康管理等医养健康产业类专业及研究方向,是医养健康产业人才的支撑。”于是,该校紧紧抓住新旧动能转换这一机遇,以休闲体育、健康服务与管理、运动康复、武术与民族体育、体育竞技与管理5个专业为支撑,组建了一个核心专业群——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这是对学校优势专业和新兴专业的再聚焦、再提升和再打造,被称为“高原学科专业群”。

  建设“高原学科专业群”,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团队。为打造这支团队,学校一方面注重引进高水平领军人才,组建了特色优势学科人才团队,并且以总分第一名入选“山东省高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培训计划”,获得总计1000万元专业资助。另一方面,加大校内人才培养力度,通过健全管理目标责任制,调动二级学院自主办学积极性,激活二级学院潜力和能量。

  “现在已经进入高铁时代,高铁跑得快,不再是‘全靠车头带’,更重要的是每节车厢都有动力系统。”王毅说。记者在该校体育社会科学学院采访时,党总支书记邢晓东是从教室里跑着出来的,他说:“在现在这种干事创业的氛围内,我哪能坐得住啊?”邢晓东介绍说,他们学院今年刚刚拿到一个全国社科重点课题,这是继荣获全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后的又一个新突破。

  根植齐鲁沃土,泽被万里生机。山东体育学院进行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实践中探索,在普及中提高,在高原上建高峰,实现了从“同质化”到“特色化”的华丽转身。(本报记者 张兴华)

(责任编辑:姚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