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过百万的“国贫县”湖南省平江县,连续几年都在大量补充教师。“可还是不解渴。”该县教体局局长刘日新说,平江的农村教师、尤其是偏远山区农村教师补充,还面临着一个绕不开的难题——教师流失。
“必须解决,否则教育扶贫、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乃至县里的脱贫摘帽,都将受到影响。”——这,成为平江从县委、县政府到教体局的共识。
现实缺人:
搬不走的山,绕不开的题
“国贫县”“山区县”“革命老区”,提到平江,这是几个重要标签。尤其“山区县”,是平江成为国家级贫困县的重要地理因素。全县4125平方公里土地中,只有不到10%为平原,其余都是山地、丘陵。
山多地少,且地处湖南、湖北、江西三省交界处,平江的农村学校呈现出几个鲜明特点:分散、偏远、规模小、在山里。
“很难留住教师。”刘日新讲了一段往事,2014年,位于三省交界处的虹桥镇龙黄教学点招聘了一名女教师,工作两天后便不辞而别,“学校在半山腰上,周边就一户人家,还时常不在家,一个女同志怎么能不怕?”
怕的又何止这一名教师?平江有403所中小学(含教学点),按面积算,平均10平方公里有一所学校。而现实中,农村学校的服务面积要远大于这个数字。比如地处湘赣两省三县交界处的泉水学校,就是方圆60余平方公里内唯一一所村小。
虽然从2012年至2016年,平江县招聘的特岗教师达到了1405人,再加上每年几十人不等的免费师范生补充,较大程度上缓解了偏远地区师资短缺情况。但缺口依然存在,尤其是农村教师补充的主渠道——“特岗教师”。该县教体局2016年的调研报告显示,近5年平江申报的特岗计划是1810个,实际到岗与之相差405人。
许多报考特岗教师的,都是外地甚至外省人,人生地不熟,使得“设岗后无人报名,报了不来,来了没几天就走,服务期满不留任”等现象在平江时有发生。以三墩乡为例,该乡2012年至2014年特岗教师服务期内离岗3人,期满未留任6人。交通不便的虹桥镇、石牛寨镇,2012年至2014年共申报特岗计划78个,有28个岗位无人报考。
另一方面,全县88所村小、139个教学点,教师年龄普遍老化,未来5年退休的教师占了绝大多数。“至少要补充301名教师才够用。”刘日新说,绝大多数村小和所有教学点并不具备特岗教师的设岗条件,教师如何补充,也是一大难点。
问题摆在眼前,时间表上只剩几年,怎么办?
“我们在问题中找到了一种思路。”刘日新说,这些即将退休的教师,大多一辈子扎根村小、教学点,“他们能够在当地安心教书的重要原因在于他们都是本地人,家就在学校附近。”
受此启发,仿照“特岗教师”、限招平江本地户籍的“定岗教师”政策应运而生。
定向进人:
“特岗”补大面,“定岗”补难点
早在2014年,平江便在县域内小范围试行招聘定岗教师。“招了30名,全部安排在偏远山区的一人校、两人校。”县教体局人事股股长郑骈臻告诉记者,平江的定岗教师政策,模板来自特岗教师招聘计划,“主要是填补特岗去不了、补不足的缺”。
试行效果得到多方认可后,2015年,平江县政府指定县编办牵头,与县人社局、财政局、教体局一道,调研偏远山区乡镇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在这次调研后,县内定岗教师招聘计划大幅调整至每年100个。
100个计划指标如何分配?参照系是当年某学区特岗计划招聘情况。郑骈臻向记者解释,以龙门学区为例,2017年度该学区需补76人,其中60个岗位已申报特岗计划,另16个岗位或因无法设岗、或设岗却无人报名,将由县内“定岗”补足。
报考定岗教师,需具备几个条件:一要平江本地户籍,二要考取教师资格证,三要专科以上学历。一旦录取,各项待遇与特岗教师相同,并享受五险一金,由县财政统筹安排发放工资。“对年龄放得比较宽。”郑骈臻介绍,有一年甚至放宽到40周岁以下。现在报特岗教师的,多是年轻未婚女性,待在山里找不到对象,又如何安心在当地教书?年龄放宽些,让成了家的人也能考,有利于队伍稳定。
相对宽松的条件,吸引了一批平江籍大学毕业生返乡报考。
从前派不进教师的泉水学校,一下子有了4名定岗教师。刚休完产假的何婷婷,2014年考上定岗教师。因是本地人,她将家安在了离校半小时车程的镇上,“想娃了,随时都可以回家看看”。校长王再兴夫妻俩都是定岗教师,索性将家安在了校园里。
“很羡慕他们。”同在泉水学校任教的特岗教师周蕾说,自己每次返回长沙家中,路上要花费7个小时,“如果错过了每天仅有的一趟班车,就只能待在学校第二天再走。”
配套留人:
“五小工程”+“初任教师成长计划”
“学校变化好大”“看着围墙修起来的”“生活很方便”……
记者在距离县城半个多小时车程的石坪学校采访时,特岗教师宋佩、定岗教师伍奔芳对学校这一年来的“颜值”提升赞不绝口。
石坪学校总共有5名教师,除了校长王仁华,其余4名都是90后特岗和定岗教师。“来报到时,因为搞建设,学校到处尘土飞扬。”宋佩说,现在住着舒服多了。
小厨房、小厕所、小浴室、小宿舍、小洗衣房,提升村小、教学点品质的“五小工程”,从2012年开始在平江分批次陆续推开。“每年500万元,目前已基本完成。”县教体局教育建设股股长刘满平介绍,现如今全县403所中小学还有30来所学校的旱厕改造没完成,“但没有一所村小、一个教学点没改造完”。
房租、水电都不用交,一个月近4000元的收入,除了买些生活必需品,基本都能存下,本科毕业后在外漂泊几年的王再兴算了算,表面收入虽不比大城市,实际能存下的钱却也差不多,“还能就近照顾父母,挺好的”。
除了生活配套,还有专业配套。为提升大部分非师范专业特岗和定岗教师的专业技能,平江制定实施了“初任教师成长计划”。初任教师工作的前3年,县里为每10名学员配一名导师,“三笔字、备课、评课、教态等,导师都会指导。”教师教育办主任李勇说,学员每期要写教学计划,当班主任的还要写班主任工作计划,小组内至少上一堂公开课,导师还会不定期下校指导。
平江自2014年实施定岗教师招聘计划以来,至2017年全县共补充330名教师,以低于3%的流失率,有效稳定了偏远山区农村教师队伍。
“2018年,我们的计划是招120名定岗教师。”刘日新说。(本报记者 赖斯捷 李伦娥 通讯员 卢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