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提示
党的十九大报告科学地确定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新时代我们党和国家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总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新的辉煌成就,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与实践的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高屋建瓴,气势恢宏,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报告精辟阐述了5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判断,明确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遵循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宏伟纲领,具有极为重大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报告指出:“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既指明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也指明了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从而科学地确定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是新时代我们党和国家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总依据。
我国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经由新民主主义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如何把握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也不可能提供现成的答案,我国在较长时期内曾走过弯路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逐步创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党的十三大报告较为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指出,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党的十三大报告还重申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四大至十九大报告都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重申并强调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只有到本世纪中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当我国建成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国才可以自豪地跨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发达阶段(或更高阶段)迈进。
必须看到,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国在生产力、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人民生活和国际地位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经济以年均约9.5%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已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2012~2016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到30.2%,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年均贡献率的总和)。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由300美元左右跃升至2016年的8100多美元,由低收入国家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已由资本净流入国变为资本净流出国。2017年我国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升至第22位,是唯一进入前25名的中等收入国家。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有利于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较快提高的深刻变化。我国上层建筑也不断完善,党的建设、法制建设、文化建设不断加强,伴随实践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指导作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持续推进。与此同时,我国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初的“勒紧裤带”、后来的“基本解决温饱”、上世纪末的“总体小康”,达到目前接近“全面小康”的水平。我国国际地位大幅提高,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这表明,我国现今虽然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从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来看,则既不同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也不同于上世纪80年代末,还不同于上世纪末,而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种论断,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规律,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以划分为若干彼此相关又彼此区别的小的发展阶段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从改革开放开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角度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或新阶段)。因此,报告明确提出了一个与时俱进的重大科学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报告高度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精辟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艰巨宏伟的历史使命,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5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新的辉煌成就,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以当代世界格局和时代特征为背景,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基础,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进行了艰辛的理论探索,取得了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十九大报告用8个“明确”,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方面,报告中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有重大创新。
一是,明确提出总目标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首先,与过去的提法相比,这里增加了“美丽”两个字,是指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要达到的目标,从而使总目标的内容更全面了。其次,这里将过去提法中的“国家”改为“强国”,从而使总目标的标准更高了。报告明确提出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经过奋斗在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即分两个阶段、奋斗3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我国本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达到的战略目标的基本提法是: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按照报告提出的上述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则意味着我们党原定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达到的战略目标将在二〇三五年提前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对我们党以往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中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创新和发展。
二是,明确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时代,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广泛并不断增长,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方面有更高的多层次的需要,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多层次的需要也日益增长;同时,我国虽然在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但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制约因素。报告中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崭新表述和科学判断,符合我国新时代的客观实际,关系我国新时代的发展全局,是对我们党创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包括其他一些内容。例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是对发展内涵作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特点的全方位拓展,集中体现了我国在较长时期内发展的思路、方向和着力点。又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观点,这是在政府和市场关系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突破,对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了对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十九大报告的灵魂和最大亮点。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纲领
十九大报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宏伟纲领。新纲领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外交、党的建设等方面,其主要内容大体可以概括为三个“坚定不移”。
(一)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文化体制、社会治理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积极吸收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活力,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积极参加全球治理体系改革,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坚定不移实现科学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是共产党执政兴国之要,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五大发展理念,走科学发展之路。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是核心,必须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牛鼻子,协同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形成更高水平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使我国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促进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建设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决定性因素在于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切实增强“四个意识”,旗帜鲜明讲政治。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牢记党的宗旨,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党的执政根基。要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要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要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使党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四个能力”,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副会长 郭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