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为民族地区孩子幼有所教贡献绵薄之力

2017-10-21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十九大代表、四川省凉山州民族中学教科处副主任 陈绍燕

  1994年大学毕业后,我在四川省凉山州民族中学任教至今。凉山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凉山工作的20多年里,我切身感受到了国家对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关注和支持。

  四川省、凉山州把教育发展作为区域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现在,凉山在四川率先实现了十五年免费教育,在全州铺开“一村一幼”,每个村庄都有一所幼儿园。随着一项项政策的落实,凉山群众的教育观念也慢慢发生变化。过去,当地老百姓认为教育就是能认字、能算数,学生上完小学便出去务工,学校控辍保学的压力很大。现在,不仅家长大力支持孩子上学,外出学生也大量回流。凉山州民族中学现在已经发展成两个校区,有学生5000余人。

  作为一名来自民族地区学校的代表,我走访了许多基层学校,发现彝区急需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民族地区学生如果不能在学前阶段过语言关,到了中小学阶段就很难跟得上,所以四川省的“一村一幼”在民族地区呼声很高。

  但优秀教师难留仍是制约凉山学前教育发展的瓶颈。比如,“一村一幼”政策虽好,但给四川省财政带来了巨大压力,全州1000多个村幼点,需要2700多名保教员,待遇差了,年轻人根本待不住。借此契机,我把这些基层的声音带到了会上,希望党和国家能继续给予支持。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深入研究凉山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短板和问题,为民族地区孩子幼有所教、成长成才贡献绵薄之力。(本报记者 鲁磊 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忠建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