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帮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记十九大代表、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侯晶晶

2017-10-23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代表寄语

  各类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特殊需要,需要教育者们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帮助其成人、成才。

——侯晶晶

  在接受采访时,侯晶晶常流露出对母校和老师们的感恩之心。当年,南京师范大学破例允许她报考研究生,并录取从11岁开始一直自学的她作为该校的研究生。经过硕士生导师吕俊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小蔓教授等人的公正对待和精心培育,侯晶晶成了“中国第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女博士”。

  这些年,这样的例子在南京师范大学还有很多。在侯晶晶看来,母校这种以学业水平为标准,不因学生身体残疾而将其拒之门外的传统,是长期以来积淀的深厚人文精神的体现,也是对教育公平的生动践行。

  切身的经历,加之周边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侯晶晶对教育公平问题尤为关注。十七大时,侯晶晶提出了“关心特殊教育”方面的建议。十八大时,除了特殊教育,侯晶晶在报告中又专门提到了残疾人的其他文化权利保障。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侯晶晶努力通过科研,就“教育公平”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比如从“融合教育”的视角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中国残疾人文化权利保障研究”。同时,侯晶晶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也自觉地传承母校“正德厚生、笃学敏行”的优良传统,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孩子。

  这里所说的“每一个孩子”,主要是指侯晶晶这些年所带的硕士研究生。侯晶晶常回忆起导师朱小蔓教授的点点滴滴。当年,侯晶晶在写作博士论文时,朱老师患病住院,为了指导论文,朱老师躺在病床上给侯晶晶打电话,一讲就是一个小时。答辩当天,朱老师更是拖着初愈的身体,连夜坐火车从北京赶到答辩地点。导师的一举一动,深深地影响着她。于是,从教之后,当发现个别学生因自卑、困惑而萎靡不振时,侯晶晶会与他们促膝谈心,帮助其重建自信。于是,在美国访学的一年间,侯晶晶常常不顾身体劳累,深夜时分还坐在电脑前,跟踪指导学生修改学位论文。“研究生也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学业基础好,有的基础较弱;有的活泼外向,有的少言寡语。作为导师,我不仅指导他们的学业,还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喜怒哀乐,平等地尊重、用心地指导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侯晶晶说。

  “每一个孩子”所代表的,也未必都是侯晶晶的学生。10多年来,侯晶晶推着轮椅的身影还不时出现在未成年犯管教所、社会福利院、基础学校,与那里的孩子们交流,或为他们捐赠有益的书籍。南师大副校长缪建东教授曾笑称她为“最忙碌的志愿者”。侯晶晶说,每一次帮教,哪怕能够给予学员们一点点思考,或者一点点心灵的触动,那也是很有意义的。

  有一次,在未管所的交流现场,一个学员在提问环节气鼓鼓地问讲师团:“每个人都会犯错,为什么我犯了错,就必须接受这样的惩罚?”侯晶晶思考片刻后回答:“每个人都会犯错,不过,错误之间是有区别的。有些是小错误,惩罚相对轻微;有些是大错误,甚至构成犯罪,那就要依法接受相应的惩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比较复杂,很多人并不是天生本质不好。但是,毕竟有了罪行,就应该认真地反省、改过,在未管所这所特殊的学校里努力学习,争取早日回归人生的光明大道……”说着说着,侯晶晶看见孩子红着眼圈频频点头。

  “教育公平尤其对于这些孩子而言,可能不仅仅局限于使其获得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还包括人们能够平等地尊重他们,关心、爱护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这是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建设和谐社会所不可或缺的。”侯晶晶说。(本报记者 潘玉娇)

(责任编辑:岱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