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来,我校以劳动教育实验为载体,抓好劳动教育的课程建设、专业教师的能力提升、学生劳动意识的固化、师生劳动技能的提高。以劳树德、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促学的和谐教育局面正在形成。
一、统筹资源,夯实劳动教育基础
2014年4月4日,原教育部基教一司王定华司长来我校调研时指出,劳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求我校利用校园周边土地,搞一些种植实践园,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1、组建一套班子。为了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我校迅速召开校委会,成立了劳动教育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工作推进专班,研究制定了劳动基地建设规划方案、劳动教育实验方案,出台了劳动教学管理常规、劳动安全管理制度、劳动教育考核细则。
2、加快阵地建设。“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校把政府划拨的一块紧挨校园面积为3300m2的土地,平整为蔬菜培植、水稻种植、鱼苗养殖三个区域。联系区职校、三汊镇苗木基地、香稻基地为校外劳动实践辅助基地。争取专项资金,建成了劳技室、手工室和数字化探究实验室。
3、落实教师培训。劳动教育的实施,关键在教师。我校推行三类培训,一是培训家长中的种植能手、养殖大户,注重从经验中提炼理论,让他们会说;二是培训有劳动特长的教师,加强技能温习,让他们乐教;三是培训新分配的青年教师,让他们专业。
4、争取家长联动。我校多次召开家长会,发放多份《告家长书》,争取家长对开展劳动教育的支持,取得家长对孩子在家做力所能及劳务的配合,组织家长观摩学生的劳动成果。
二、固本强基,落实劳动教育常规
《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用3-5年时间,统筹资源,构建模式,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
1、上好劳动课成为一种责任。我校开设了种植、养殖和手工等劳动课程,每年邀请区职校学生来校展演技能、才艺,每学期组织一次学生到校外劳动基地参观。多元教学模式下,教师善教,学生乐学,家长乐意,自发形成了一种“比教学、比效果、比后劲”的良好氛围。
2、参加劳动是一份快乐。我校七、八、九年级各有5个班,每天安排3个班的同学到基地参加活动,不同的季节体验不同的劳动内容,栽苗、锄草、浇水、采摘、观察植物的生长,同学们忙得不亦乐乎,他们劳动着,也快乐着。我们既把基地化整为零:15个班,每个班负责一块责任田,每个学生认养一颗植物,让他们记植物生长日记,谈劳动心得体会;我们也把基地化零为整:每个同学在基地现场可以相互介绍自己认养的植物的相关知识,交流想法和经验;我们还把基地当作赛场:每学期在基地进行一场比赛,比团体:看哪个班的基地种植的植物最有魅力,收获最大;比个体:看谁认养的植物最迷人,谈的种养体会最实在,参加劳动的考勤最勤。
三、凝心聚力,拓展劳动教育效果
陶铸曾说过,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我校在扎实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获得至少以下五个方面的收获:
1、转变了教师、家长、学生和社会群体的教育观念。劳动虽然很累,但看到从基地里面收获的几百斤绿色的蔬菜,马上在学校食堂变为学生餐桌上的营养品,同学们开心了,老师们满足了,家长们也放心了。课本中很多难以讲授、理解、掌握的知识点,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得到了理解掌握。我们深感,适量的劳动并没有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反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2、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两年来,众多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都乐于参加劳动教育。劳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寓教于劳,寓教于乐,甚至出现了学校某些时段未安排劳动,也有班级和学生主动申请劳动任务的现象。
3、提升了学生劳动的技能。以前,很多学生不知道每天吃的粮食蔬菜是如何长出来的,一些常见蔬菜的品种和农作物也不会识别,平时的家务劳动也不知道如何进行,更不会翻地、播种、除草、松土、施肥、除虫等。通过劳动实践,学生日常的家务劳动也会做了,蔬菜和农作物品种以及种植时令也清楚了,本地常见鱼种及这些鱼的生活习性也明白了,学生自我照顾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增强了。
4、锻炼了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在老师、学生中劳动积极分子的影响带动下,一些曾经不爱劳动、厌恶劳动的同学也开始乐于参与到劳动中来。
5、练就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前,各班分小组进行清洁值日时,时常有学生不能及时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打扫的过程中也经常引发工作量多少、打扫质量高低的争执,值日小组团结协作的意识极差。现在,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督促下,逐渐能分工协作、高效地完成劳动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