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上海高校流行“中国系列”课,多彩课程受学子热捧——

在通识教育中根植理想信念

2017-04-01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本报讯(记者 董少校)从第一张面值50元的股票,说到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诚信要求,3月28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信用中国”课进入第二讲,上海证券交易所原总会计师周勤业主讲“资本市场与诚信建设”。学生惊呼:“在这里不仅感受到诚信的理念,还学到鲜活的专业知识。”

  上海注重在课堂上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凸显综合素养课程的价值使命,在通识教育中根植理想信念。一批以“中国”命名的通识教育课或形势政策课在高校开设,以高水平的师资力量、灵活的授课方式、多彩的教学内容成为课堂新气象,受到大学生的热捧。

  “信用中国”是立信学院本学期新开设的形势政策课,双周由专家带来诚信相关专题讲座,500多名选课学生集中听讲;单周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专职教师带领下,开展专题讨论、辩论赛、田野调查等实践教学活动。学校党委书记李世平担任课程首席专家,并主讲第一课“以信育人、以信筑梦”。

  李世平说:“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和专业教育不应成为‘两张皮’。我们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蕴藏的育人资源,打造‘信用中国’‘财经中国’等新型课程,使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从显性课程向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转变。”据介绍,“财经中国”公共选修课将于今年秋季学期开设,由该校校长唐海燕领衔。学校向两门课程各提供10万元经费资助。

  早在2014年,上海大学即开设“大国方略”通识课程,两位思政课教师担任主持人,引入多学科名师教授联合授课,围绕中国梦、一带一路、中美关系、高铁走出去等议题展开探讨,在学生中引起“大国”旋风。这种“双主持人+专家”共同授课的“项链模式”推广开来,“创新中国”“创业人生”等课程相继开设。

  复旦大学的“治国理政”课,上海交通大学的“读懂中国”课,同济大学的“中国道路”……上海众多高校陆续开设了“中国系列”课。上海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市已有23所高校开设“中国系列”课程,其他高校均在积极酝酿开设,市教委给予引导和支持,预计今秋将实现高校全覆盖。

  3月28日晚,上海大学第四门“中国系列”课“时代音画”开讲,顾骏、顾晓英两位主持人与音乐教授、文学专家、青年歌唱家共5人联袂授课,解读一份音乐会曲目单里的文化密码。《茉莉花》选用变体版本有利于激起西方观众的中国记忆,《多谢了》折射中国的多民族文化,《木兰从军》展现女性的风采,《好日子》把视野带回当代中国……精彩的课堂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这门课和别的课不一样,老师们非常活跃,讲出来的内容既专业又生动。”上海大学经济系2015级学生刘闻思说,“通过这次课,让我感受到了音乐在中西交流中的独特魅力。”

扫描分享扫一扫分享本页
(责任编辑:忠建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