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陕西师范大学9名学生,自发成立了一个理论读书小组,品读马列主义经典、学习党的方针。
30年后,这个读书小组已发展成为“校有总社、院有分社、班级有组织、宿舍有成员”的马列理论读书社,下设260多个学习小组,数千名学生常年坚持开展学习和实践活动,并带动了全校学生“学马热”。
是什么让陕西师大的一代代青年学生,数十载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薪火相传,孜孜追求,坚持至今?其实,答案就在这坚持30年的脚步里。
从一个社团到一个品牌
作为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高校,陕西师大一直聚焦如何“育育才之才”这一关键问题。校党委决定以马列理论读书社为依托,通过学生社团形式,系统地组织学生研读经典原著、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引导他们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自觉认同上。
“我们不仅要培养出拥有较高专业知识和教师技能的人才,更要培养出未来能够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服务的‘四有’好教师。”陕西师大党委书记甘晖说。
为此,陕西师大专门成立大学生理论学习指导小组,制定《学生马列理论读书社章程》等多项制度,构建起读书社活动的长效机制。每年拿出专项经费资助理论学习活动,支持出版《邓小平理论研究》《马列理论读书社简报》等刊物。同时,出台《学生马列读书社指导教师聘任办法》,推荐名专家名教授担任顾问和指导教师,指导读书社的学习实践活动。
学校还启动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标立“塔尖”。学校通过组织大学生骨干走进后勤一线参与生产劳动、走进党政机关开展挂职锻炼、走进社区工厂调研思想动态,深入了解党的方针政策贯彻执行状况,感受改革开放巨大成就,引导青年学生自觉成长为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如今,坚持了30年的“马列理论读书社”,已经从一个学生社团成为陕西师大的一个闪亮品牌,受到全校学生的真心喜欢。
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从王安石变法看中国制度与社会理想”,这是马列理论读书社一次读书分享会的主题,主讲人是陕西师大2014级本科生杨弟福。 杨弟福从王安石当时所处的社会现状和历史动态,介绍了变法的背景和目标,启发大家以史为鉴、立足当下,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担负起青年学生的使命与责任。
“这样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读书分享活动,不仅吸引了学生,而且让他们形成了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陕西师大党委宣传部部长鲁镇告诉记者。
如今,紧扣读书、思考、研讨、交流4个环节,读书社形成了由总社邀请专家学者主持的马列论坛,由各分社轮流承办的“理论学习沙龙”,在不同层次、不同年级的学生中间开展的“1+1”理论助学活动,在全校范围开展的“我眼中的马列主义经典”读书漂流活动等特色活动。
“读书社唤起了学生理论学习热情,实现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益互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成为了学生的兴趣和自觉。”读书社指导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任晓伟如此评价。
从青年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出发,马列理论读书社在学校的支持下,建起了网站,并开通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为青年学生在线进行理论答疑指导,并增加“生活化”“艺术化”“时代化”的元素,使青年学生产生价值认同与情感共鸣。
“图书、微博、微信,到处都有马克思的‘身影’”。学生们这样打趣说。
从向书本学到向实践学
“谁的青春不迷茫?”刚刚步入大学校园时,面对社会上涌动的各种思潮,政治经济学院学生刘鹏嵩也曾有过疑惑和不解。但当他第一次走进马列理论读书社时,抬头便看见了墙上挂着的、影响他一生的一行字:“做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从懵懂入门到热情参与,从坚定信仰到付诸行动,如今已是读书社社长的刘鹏嵩说,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选择一种有高度的青春,让思想得到升华,让行动充满意义,加强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非常必要,这也是所有读书社成员的共识。
“既向书本学习,也向实践学习”,无论在校内校外,读书社成员都在用实践证明着信仰的意义:
——马列理论读书社骨干成员、陕西省委选调生杨彦平,在陕西丹凤县龙驹寨镇遭遇山林失火,他奋不顾身,勇扑山火,重度烧伤;读书社骨干张京京发起设立了陕西首个大学生公益奖学金“龙的传人”。
——成立“理论宣讲服务团”,深入基层进行科学理论宣讲阐释、开展社会调查,积极为当地社会发展和进步建言献策。2016年初,读书社骨干参与编写的《西北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满意度调查》,受到媒体和社会广的泛关注。
——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知识援助行动”和“研究生支教团扶贫接力计划”,主动申请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许多成员毕业后成长为基础教育一线的中坚力量,“奉献社会,服务西部”的职业追求在学生中蔚然成风……
思想的进步,带来了积极的综合效应:在马列理论读书社成员中有“三热、三多、三好”:读书热、入党热、考研热;优秀学生干部多、入党积极分子多、学生党员多;学生思想认识好、组织纪律好、综合素质好。读书社也被评为全国优秀学生社团、全国学理论先进集体。
近几年,读书社成员中有300多人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800多人考上了研究生,更多的人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战线的排头兵。(通讯员 张小东 本报记者 张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