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借教材之力 创高效课堂

2016-09-03 来源:教育部收藏

  20多年的从教路,经历了多次新旧教材的更迭,每一次拿到新教材,我都会思考一个问题:每一篇课文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2015年11月下旬至2016年1月上旬,我有幸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七年级语文教材的试教工作。作为第一批使用新教材的教师,我真切地感受到新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十分清晰,“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创新设计,不仅继承了旧教材文化渗透的特点,还将语文工具性的知识和能力明确规划到每一课中,有层级序列较为清晰的梯度结构,使我们的一线教学有了一条大致可以把握的线索。

  我试教的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鸟》这篇课文。如果是按以往经验,我会采取“新课导入——让学生找出作者写了几种鸟的境遇——学生讨论作者对这些不同境遇鸟的态度——引出什么是真正的爱——用一首有关爱的歌来结束这节课”的设计思路,也许还会借助有关“百鸟图”的图片、杨丽萍的《雀之灵》视频等,努力营造有趣、热烈的氛围。但是,通过仔细研读新教材,我发现教材的单元目标和教学重点非常明朗。在人文性方面,有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悄然渗透;在工具性方面,明确提出着力训练默读的阅读方法和勾画重点语段、概括中心的阅读策略。由此,我结合新教材课前“预习”和文后“思考探究”“积累拓展”活动的提示与启发,把教学活动设计为“默读理脉络——批注品语言——讨论悟主题——画图说中心”几个环节,把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人文精神融入到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过程中。

  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全文后半部分几乎都在写鸟带给人的悲苦,这与作者爱鸟有什么关系呢?这是学生产生困惑的地方。依据课后思考题“开头和结尾都写到‘笼中鸟’,这对于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我让学生展开讨论。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到文本中去寻找之前梳理的脉络和记下的摘录,在作者的思维线路中走几个来回。于是,学生有了这样的一些理解:“鸟儿的鸣叫本该是清脆的、欢快的,这里却被作者说成凄绝的哀乐,给人一种沉重的悲哀之感,也真实表达了作者对鸟的现状有一种悲悯的情怀。”“我认为真正的爱不是给它你所能给的,也不是给它你自己认为好的,而是要给它所喜欢的!”……当学生的理解和作者的情感趋于一致之时,我再次依据教学目标“学会概括文章中心”的要求,让学生走上讲台,根据讨论的结果把爱和悲之间的关系用箭头来体现。上台总结的学生并不认为她是在完成概括中心的学习任务,她只是在表达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听的学生也由衷地给予了热烈的掌声!学生喜欢上这样的课,我们教师也喜欢上这样的课。在不知不觉中,大家已经有了满满的收获。

  课后我问学生:“课堂上你们画中心句时,觉得这篇文章用默读和朗读哪种方式好?”学生很认真地回答我:“当然是默读,能让我们的心静下来,在寻找中心句的过程中发现规律,还能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情感。”我点点头,有效的阅读方法是通往更准确理解文意的道路,新教材恰恰点出了适当的学习方法。

  新教材通过单元导言、预习、课后练习等多种设计提示,帮助教师较好地完成教学设计并达成教学目的,对教学质量起到了“保底但不封顶”的作用,引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沉下心,去除课堂热闹浮躁的表象,还原教与学的本真。(深圳市宝安实验学校 谢红卫)

(责任编辑:任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