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由大向强

——提高质量篇

2015-12-18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学生在上信息技术课。(本报记者 张学军/摄)(资料图片)

  美国印第安纳州的12人教师访问团,前不久来到杭州拱墅区进行为期一周的研修。美国教师专门组队来杭州学习“中国式教学”,这事听起来有点新鲜。

  这与近年中国学生的数学、科学成绩连续问鼎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有关。早在2013年12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全球65个国家(地区)同步公布PISA测评结果,上海学生的测试在所有65个国家(地区)中位居第一。几年前,上海学生首次参加PISA测试就获冠军。

  作为一项权威的国际测试项目,上海学生的连续夺冠至少从一个侧面表明,中国长期重视基础教育质量的努力,正在取得越来越明显的成效。

  不仅仅是基础教育,自5年前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都将“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标准和相关监测体系相继发布,各类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明显,聚焦内涵质量发展,正成为各类教育自觉追求的目标。

  填补多项教育质量标准“空白”

  中小学教育质量有了“绿色”指标,逐步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教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填补多项教育质量标准“空白”

  教育规划纲要将“提高质量”列入20字方针。但是,没有质量标准,没有建立在标准之上科学的质量监测体系,何谈提高质量?

  早在教育规划纲要的理论梳理过程中,一直参与其中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霓就发现,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标准缺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采访时,吴霓曾感叹:“在纲要编制过程中,标准的缺失一度让专家们捉襟见肘。”

  因此,从纲要出台之日起,教育部就加快了相关标准的研制工作,而且工作推进的成效和成果非常明显。

  今年4月23日,《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正式向社会发布,这标志着我国正式建立起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但鲜为人知的是,一个超过1000人的团队已经为此探索了近8年时间。

  董奇,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主任。早在2007年11月,教育部就依托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了这个中心,负责组织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日常工作。此前,教育质量监测在国内还是新生事物。

  中心成立后,重点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整合国内外相关领域专业力量,建立了1000余名包括多个学科领域知名专家和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专业队伍,全面参与监测的各个环节。二是研发了多学科、多领域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与工具,解决了长期以来教育质量难以量化评估的技术难题。

  监测中心先后组织全国相关领域专家,参照国际规范,拟制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指标体系,并组织专家开发了涵盖七大学科领域的、适合我国国情的、能全面测查和评估学生学习质量与发展状况的整套监测工具。

  到2014年初,监测中心组织研发的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语文、科学、品德、体育和艺术6个学科领域的监测指标体系,经过教育部审定通过。

  唯分至上,一切以分数论英雄,曾是我国在中小学质量评价上的惯常做法。然而,这个“惯常做法”却越来越成为学生学业负担、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大阻力。

  2013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并推出配套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这两个文件从5个方面20个关键性指标,综合考查学生发展状况,从而扭转了此前在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上以分数论英雄、以升学率评优劣的“傲慢与偏见”。

  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行后,一套全新的“绿色评价”体系出炉。上海市等30个地区作为改革实验区,率先启用这套全新体系,为义务教育定期“健康体检”。在试点较早的上海市静安区,如今已经在各级各类教育建立起科学的标准和评价。

  在教育质量标准建设上,多个领域相继实现突破。2014年4月30日,教育部公布首批涉及14个专业类95个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2013年1月8日印发《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

  2014年初,一位有心人从教育部网站公布的“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中,发现一个与往年“工作要点”的显著不同,就是“标准”二字出现的频率陡增,从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体育本科教学技能标准、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到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高校学科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高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

  师资队伍迈向专业化高素质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是师资建设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国培计划”着力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师德“禁令”为中小学和高校教师划出明确的师德禁行行为

  今年教师节前,中国政府网上一则新闻吸引了很多网友的目光,全国1270万名中小学教师收到了国务院发出的一份“大礼包”。

  8月2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总理发出的这份“大礼包”,着实让全国中小学教师们惊喜,多年来底层教师“晋升难”僵化的教师职称评定制度,终于迎来改革“破冰”。

  好事连台。今年国家围绕教师队伍建设接连出台非常有力度的政策。今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这是自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5年来,国家出台的最有力的支持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计划》提出包括拓宽补充渠道、提高生活待遇、职称评聘倾斜、建立荣誉制度等8个方面做强农村师资队伍的“硬”举措。

  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为此,一个堪称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最宏大的培训计划启动了。

  2010年7月26日,全国中小学教师培训暨“国培计划”启动实施工作会议召开。这项针对中小学教师的国家级培训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联手实施的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

  该计划包括“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两项内容,采取骨干教师脱产研修、集中培训和大规模教师远程培训相结合方式,对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骨干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中央财政为此投入数亿元支持计划的实施。

  此后5年间,全国1000多万名教师接受每人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100万名骨干教师接受国家级培训。同时,通过“国培计划”,还为各地输送了一批“种子”教师。

  可以说,“国培计划”自2010年实施以来,已经取得预期成效。“专家深入浅出的讲析、诠释,紧扣新课标理念,让我们一线教师学习后对新课标有了全新认识,丰富了我们的头脑。”这是一位基层教师在培训后抒发的感想。

  如果说,着力解决农村师资难题是攻克教育发展的难点,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那么,提高师德水平则是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

  陈维贤是北京市丰台二中的副校长。有一年暑假,他在老家目睹了基层教师之种种怪现状:私下办班者众,月入数万。而他兢兢业业、恪守师德却被视为异类。陈维贤不无担忧地感叹:“当今社会上的浮躁之风,对教师的影响太大了。”

  2014年8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回应了陈维贤的担心。这份为师德禁行行为划出“红线”的文件,明确了中小学教师不可触犯的师德禁行行为和相应处理程序。一个月后,教育部又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划出了高校教师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

  转向更注重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轨道

  “2011计划”正式推出,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各级各类教育转向更注重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轨道上来

  王秦龙,西安市雁塔区检察院副检察长。这个从事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已有30多年的法律人,如今成了西北政法大学的兼职教授。

  在课堂上,王秦龙把自己办过的近300个案件作为教材,通过对鲜活案例逐一剖析讲解,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检察官教授讲课确实不一样,实用又新鲜!”学生张方舟对记者说。

  从社会上聘兼职教授,注重课堂教学的质量,已成为全国众多高校通行的做法。

  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5年来,我国高校确立了从注重规模的外延式发展,逐渐转向更加注重质量的内涵式发展的改革路径。5年来,一系列注重内涵式发展的重大政策举措相继推出。

  2011年7月1日,教育部、财政部印发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意见。2012年3月,《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颁布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正式启动。

  创新人才培养的“卓越计划”等一系列计划取得积极进展。教育部门启动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计划。2014年,在法学、新闻传播学、农林、医学等4个学科专业,进行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改革,有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来自教育部的统计显示,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于2014年9月启动实施,试点高校99所、项目140项,截至2014年12月,已指导推动24个地方党委宣传部门与28所高校、3家中央新闻单位与5所高校签署了共建新闻学院协议。这一系列培养计划的相继实施,标志着我国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实现了新的突破。

  其实,不仅是高等教育,纲要实施5年来,各级各类教育都将改革重点转向更加注重质量的内涵式发展上。各级各类教育都有内涵式发展的大动作——

  教育部联合国务院各部委和有关部门,广泛利用各部门的社会资源,建立更多面向中小学生、推动中小学社会实践的活动基地,构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

  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实施,围绕“扩总量、调结构、建机制、提质量”四大重点任务,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举措。中央财政下达专项资金157.67亿元,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有序展开。

  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5年来,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的顶层设计,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正逐步推进,正在为教育质量保驾护航。

  回首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的5年,在提升教育质量的道路上,国家攻坚克难,目标就是要“让每个孩子都有学上,让每个孩子都上好学”。(本报记者 蔡继乐 唐琪)

(责任编辑:耿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