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是“与生俱来”的。通俗的说,家庭教育是与孩子“出生”俱来的,孩子一“出生”,家庭教育就开始了。不管父母意识不意识,婴儿的成长,或者说婴儿的“社会化”进程,是从模仿双亲开始的。这是人类成长的规律。因此,在家庭里,不存在家庭教育“有”或者“无”的区别。区别只存在于,家庭教育是“自发”的,还是“自觉”的。任何职业,都必须培训上岗。只有“家长”这个“职业”,不培训都上岗。堪称天下“职业”第一大怪现象。
家庭教育要从自发走向自觉,一要政府指导,二要家长学习。1996年全国妇联、教育部联合制定颁布第一个《家庭教育发展的五年计划》,家庭教育工作由民间主导转变为政府主导。研究、指导和学习家庭教育,“造福家庭,造福民族,造福国家”成为家庭与国家的共识。1997年,教育部与全国妇联颁布了第一个《家长教育行为规范》。它的意义是国家“第一次”为家庭教育中家长教育行为“立规”,明确规范家长教育行为的“国家意志”,迈出公权干预和引导私人领域教育行为的重要一步。
这次教育部面向教育系统颁布《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释放了一个重要的政策信息。即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在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坚持以学校为主导,充分发挥中小学幼儿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天然优势和重要作用,促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融合。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要从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努力破解家庭教育工作存在的难题,积极推动家庭教育工作加快发展。
家庭教育是人生的奠基教育。中国民间智慧说“三岁看小,七岁看大”。 “三岁”、“七岁”形成的什么东西,就可以影响甚至决定人的一生呢?科学知识吗?当然不是。那是什么?儿童从家庭学到的习惯和性格!家庭被人称为“创造人类性格的工厂”!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因此,早期教育塑造儿童坚强乐观的正面性格比灌输知识更为重要。西方智慧研究发现,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孩子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一直在幕后操纵孩子的学校生活,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背景和永远的底色。2011年世界经合组织发布的PISA2009结果报告,得出一个几乎相同的重要结论是: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背景正强烈影响其教育成功。
近两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家庭教育。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长要时时处处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帮助孩子长大后接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接力棒”,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形象地阐述“价值观”,他说:“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运用总书记的“衣扣论”观察现代教育结构,家庭教育则是教育的第一粒扣子。扣好家庭教育这个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至关重要。
家庭教育既是家事,又是国事。它关系家庭幸福,更关系国家命运。德国福禄贝尔指出:“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掌握在母亲手中”。所谓掌握在母亲手中,即取决于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在中小学学生成长中具有奠基性,深刻性和长远性。未来一代的素质如何,是最大的国家安全问题。因此,国家将家庭教育纳入公共管理领域,主张“为国教子”。指导家庭教育,管理家庭教育工作,成为国家教育政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学校要突破观念障碍,自觉肩负家庭教育的责任。曾经一度在学校教育中,家庭教育被边缘化。有两个观念障碍:一个是“大”与“小”的观念,一个是“公”与“私”的观念。
“大”与“小”的观念是指我们对教育的看法,到底是大教育观念还是小教育观念。一度家庭教育之所以没有争得应有的地位,是因为小教育观念在头脑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认为教育就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标志性特征。现代教育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应该是一个大教育观念,是否重视家庭教育,已成为大教育观念与小教育观念的分水岭。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加强和指导家庭教育是题中应有之义。
“公”和“私”的问题。家庭教育在国外也有被边缘化的问题,他们有一个理念:认为家庭教育是私人领域,国家作为公权是不应该干预的。这是一个认识上的障碍。后来西方社会各界经过辩论取得共识,认为家庭属于“私人”领域,但同时也是一个公共领域的概念。因为家庭状况的演变将对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这是国家要关注和干预家庭事务、指导家庭教育的根据。但是,我国某些教育人士还抱着家庭教育是私人领域,公权不应该干预的旧理念,干扰学校指导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第一任务是什么?这是家庭教育的定位和方向,是指导家庭教育工作的核心理念。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教师节讲话中指出,教师的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实际上,这是对教育本质和价值的阐述。塑造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更是家庭教育的第一任务。
常说:“家庭是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第一所学校”的“第一任老师”的“第一位的任务”是什么?是教孩子学习具体学科知识吗?不是。家庭教育第一位的任务应当是:教子做人。即做人教育、人格教育,立德树人。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家庭教育学校化:智育中心主义。家长对“第一任务”的认识,实质上反映出家长的“人才观”,家长心中的人才标准。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在家庭教育中,大多数家长根本不知道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什么,他们把决大多数时间和精力用在孩子学习文化和智力开发上,而忽略了孩子最本质的东西的培养,即对孩子人格的塑造、对性格的养成、对能力的培养、对思维方法的训练等。正如哲人指出的:“只有一门学科是必须要教给孩子的:这门学科就是做人的天职。”指导家庭教育,最先要探讨的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什么,要让学校和家长明确地知道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教孩子什么东西,解决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错误的指导思想,从而为他们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家庭在做人教育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科学研究指出,儿童个性的形成始于家庭,其全面发展始于家庭,家庭教育对孩子(身体、智力)个性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家庭是生活和教育合二为一的单位,家庭教育中有比学校教育更多、更重要的生活细节,可以刻骨铭心。生活中的细节(所谓小事、体验和感悟)恰恰是塑造孩子个性、人格、文化品位和价值观念的关键因素。家庭教育是在没有公共监督、没有他律的情况下实施的,由此养成的良好个性,人格品格和行为习惯,在任何环境、条件下都具有极强的稳定性。要指导家长意识到并发挥家庭教育在做人教育中的优势。
指导家庭教育的主渠道,是中小学幼儿园的家长学校。一项教育科研国家课题的调查报告显示,86.5﹪的家长表示,在家庭教育方面需要学校的指导和帮助。一家研究机构指出,当前,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渠道共五类,有:学校、社区、单位、传播媒介和社会专业指导机构等。其中:学校渠道,无论是家长的接受率和指导者指导率都超过50%,是家庭教育的主渠道。
办好家长学校至少有两个要点:一是教材,二是教师。教材,实质上是家庭教育的观念。要重新审视我们的家庭教育文化。指导家庭教育要“道”大于“术”。教师,不应是“教教材”,而应是“用教材教”的人,是可以“点石成金”的人。因此,家长学校的教师一定要“专业化”,一定要“教育者先受教育”,有计划地接受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安排的培训,尽快进修为家庭教育的“专业”教师。家长学校教材的质量,特别是教师的“专业”质量,决定了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理念方法的质量和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质量。(教育部关工委常务副主任 傅国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