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东北大学扶贫工作情况

2014-10-11 来源:教育部收藏

  按照教育部统一安排和部署,东北大学高度重视对云南省昌宁县的定点扶贫工作,深入开展调研,紧密结合当地的实际和需求,制定方案,精心组织,科学谋划,对昌宁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全方位的支持与帮助,取得明显实效。

  一、领导高度重视,健全组织机构

  一是领导重视,提供组织保障。服务社会,支持定点扶贫单位——昌宁县走向富裕,是东北大学的愿望,更是学校担当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扶贫工作伊始,东北大学就成立了以校长和书记为双组长,校党委常委、总会计师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小组成员的定点扶贫昌宁县工作领导小组,为开展扶贫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二是科学认识,贯彻会议精神。为使全校积极参与扶贫工作,学校先后两次召开了教育部直属高校定点扶贫工作校内协调会,29个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传达了国家新一轮扶贫工作精神,以及教育部对滇西边境片区定点扶贫工作的要求。同时,要求各部门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将扶贫工作纳入部门工作计划,建立健全扶贫工作的保障机制,创新工作,对口衔接,互利双赢,开拓学校扶贫工作新局面。

  二、深入调研交流,制定发展方案

  一是派驻干部,启动扶贫工作。为了解昌宁实际情况,找出发展瓶颈,学校选派了素质过硬、责任心强、工作水平高的年轻干部赴帮扶地挂职锻炼,任昌宁县副县长,将昌宁县需求及时汇报到学校,为学校全面实施扶贫工作准备了详实的第一手材料。二是深入调研,共商发展大计。学校派出干部到昌宁县开展扶贫工作前期实地调研,调研人员翻山越岭察看当地风貌,到学校、企业、茶园、田间调查了解情况,为制定扶贫工作具体实施方案打下良好基础。同时,昌宁县派出代表团到学校就开展扶贫工作做进一步交流探讨,校领导亲自率队深入当地调研,共同破解发展难题。三是科学规划,全面推进校地合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学校优势,以定点扶贫为重点,从教育帮扶、智力保障、项目带动资源开发、推介宣传等方面制定了《东北大学定点扶贫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工作规划(2013—2020年)》和《东北大学定点扶贫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2013年工作实施方案》,将具体帮扶工作分解到部门,确保帮扶工作的全面对接,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真正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为昌宁县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做贡献。

  三、纵深开展帮扶,切实突出成效

  一是提高队伍素质,为昌宁管理科学化奠定基础。为增强昌宁县自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按照“请进来”和“送出去”的工作思路,学校派出专家学者赴昌宁考察调研,结合昌宁实际提出发展建议。接收昌宁县选派的优秀干部到校学习,启动了党政干部培训班暨“工业园区域建设与发展”高级研修班,以昌宁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为基础,围绕昌宁桥头堡战略,以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与管理、工业经济发展、农业产业融合、旅游经济开发、行政管理创新等为主要内容,为当地干部量身打造培训课程,使这些干部成为昌宁经济社会发展引领者。同时,通过干部挂职、交流等方式,深入基层群众,扎实做好定点扶贫和教育扶贫的相关工作。二是立足教育,让人才成为昌宁发展驱动力。社会经济发展,关键靠人才,根本是教育。为此,学校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促使昌宁教育得到长足发。走访了全县13个乡镇的60余所学校;争取专项教育支持基金,捐赠价值60余万元的100台教学电脑;争取贫困专项计划指标和少数民族预科指标,授予昌宁县一中为“东北大学优质生源学校”;推动沈阳、昌宁两地学校结对帮扶,通过昌宁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到沈阳重点中小学培训、学习,提高昌宁学校的规范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通过校际间的对口帮扶,辐射带动全县中小学教学教研水平的提高;组织暑期社会实践考察团到昌宁县进行社会考察、关注留守儿童,并捐赠图书和玩具;建立支教服务基地,每年选派12名英语教师到12个山区乡镇中心完小支教,培训乡镇小学英语教师。三是因地制宜,积极帮助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学校发挥“人才培养、科技转化、文化引领、社会服务”等优势,签定《东北大学昌宁县对口帮扶暨合作展框架协议书》、《东北大学定点帮扶昌宁县工作规划(2013—2020)》、《东北大学定点帮扶昌宁县工作实施方案(2013年)》,切实帮助昌宁县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四是加强宣传,扩大昌宁知名度。昌宁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良的茶产业基地,但受地域偏远、宣传不到位等因素影响,其品牌形象、品牌价值的优势并未充分发挥。学校发挥平台优势,利用校内外各种宣传平台,积极营造全民关心、大家用心的扶贫工作新局面。以90周年校庆为契机,促进“昌宁红”(红茶)品牌的推广宣传;推进茶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宣传推广“千年茶乡”品牌,扩大昌宁县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责任编辑:王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