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轮椅上“走”出美丽人生

2012-10-29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侯晶晶与中小学生在一起交流。(资料图片)

  不久前的一个下午,刚参加完院系活动,南京师范大学研二学生徐友凤和几名同学特意比往常提前了一点走向教室。“这次怕是要赶在侯老师前到了吧!”几名学生相视一笑。

  一进门,轮椅上熟悉的身影一如往常地出现在眼前。清爽的短发,秀气的面庞,侯晶晶正面带微笑地等着自己的学生上课。

  提前10分钟到教室,和学生们课前略做交流,从2004年留校任教至今,这个习惯侯晶晶坚持了8年。

  11岁,因遭误诊双腿瘫痪,被迫辍学;在家坚持自学10年,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绩获学士学位;23岁,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被南京师大破格录取为英语专业硕士生;26岁,以方向第一名的成绩跨专业考取博士生,29岁成为我国首位“轮椅上的女博士”……侯晶晶不断用一个个精彩的人生历程,谱写着灿烂的青春华章。

  现在,已经是南京师大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的她,又光荣地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

  有一种力量让缺憾变得完美

  儿时的侯晶晶活泼可爱。但是,1986年的一次医院误诊,让她胸12椎以下完全瘫痪,终日只能坐在轮椅上。

  乐观的小晶晶陷入了迷惘。身为普通职工的父母给她买来了《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与自学成才的高尔基、身残志坚的保尔·柯察金“为伴”,侯晶晶从中汲取了力量,决心用自学改变人生轨迹:“即便是坐在轮椅上,我也要挺直自信的脊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漫漫10年自学路,侯晶晶遭遇了生理上、心理上和学业上的三重困难。为了练好英语口语,她听着磁带,按教科书上的语音图对着镜子,自己琢磨口型舌位,练到两腮酸痛。腰背的剧痛、夏天的褥疮、冬天的烫伤,还有独自求学的孤独……伴着汗水和泪水,侯晶晶自学了中学、大专和本科的课程。

  怀着对未来的憧憬,侯晶晶鼓足勇气向几所大学发出考研咨询函,“爱莫能助”“没有先例”的回答让她心里一紧。她没有气馁,1997年,南京师大向她敞开了宽阔的怀抱。

  重回魂牵梦绕的校园,侯晶晶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她如饥似渴地投入到学习中。攻读硕士期间,她翻译了一部江苏省重点图书的近10万字,受到导师吕俊教授高度赞赏;她还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了5篇论文。

  侯晶晶说:“之所以能够顺利成长,是因为教育在我身上发挥了奇妙的作用。”临近毕业,她怀着对教育学的热爱,以方向第一名的成绩跨专业考上了时任南京师大副校长朱小蔓教授的博士生。

  跨专业读博,难度可想而知。为了完成博士论文课题,侯晶晶坐着轮椅深入多所师范学校、中小学、幼儿园,调查并观察德育在学校的现状。“侯晶晶撰写的30万字的博士毕业论文,对我国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有着积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答辩委员会的教授们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致同意授予她博士学位。

  2004年6月,当南京师大校长宋永忠庄重地拨过她博士帽上的流苏时,侯晶晶的眼睛湿润了。从那时起,她树立起新的目标:“我想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立足南京师大的神圣讲台,承担起为祖国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同年8月,在时任南师大教科院党委书记缪建东教授的亲切鼓励和认可下,侯晶晶留任南京师大教科院,从事研究生教学和科研工作。

  有一种信仰让职业变得神圣

  “巍巍的钟山,紫气从东来……”近几天,一首大众版《南京,我爱你》在侯晶晶学生们的qq间传递,因为这首歌的前两句是他们热爱的侯老师唱的。“听到这首歌,我又想起了跟着侯老师上课的日子,很想再回到她的身旁。”一名已经毕业的学生眼圈通红地说。

  在学生眼里,能够成为侯晶晶的学生,是一种福分。“每逢过节,她都会放弃休息时间,和我们一起团聚,让我们这些身在异乡的学子感受到家的温馨。”南师大研三学生胡祥林说。

  为了让学生具有宽阔的学科视野,侯晶晶自己花钱买书建了一个“流动图书馆”,里面有几十本教育学、德育学著作,被学生视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个专业书库筹建于2011年,每个阶段的学生都有些核心书目应该阅读,公共图书馆里同一本书册数和借期毕竟有限,有的孩子借不到,又限于缺钱买书,可能妨碍及时阅读思考。”侯晶晶说。

  侯晶晶摇着轮椅“走”上讲台的样子,对学生有特别的感染力。有一次,学生忽然感到侯老师变“高”了,其实是侯晶晶当时腿部痉挛得厉害,需要用手撑起身体缓解一下。

  “‘认真’这个词用在侯晶晶身上有点缺乏力度,因为她的身上有一股韧劲,不论是在专业学习上,还是在教书育人中。”南京师大教科院教师钱洁说。

  虽然侯晶晶从不提及自己身体不便,但南师大教科院主动为她提供了人性关怀:在田家炳南楼教育科学学院大楼修建了残疾人通道,设立了无障碍洗手间,而在年终工作量计算时,对她的教学、科研要求减半考核。

  “可是,侯晶晶从来不以自身情况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即便按照正常的工作量考核,她每年的工作量也远远超出了。”南京师大教科院党委书记顾建军说。

  侯晶晶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学生将她视为知心姐姐和亲密的家人,不管是学业,还是生活、情感问题,总爱向她求助。

  对于学生发自心底的信任和热爱,侯晶晶格外珍视:“教师这份职业是一个良心活,学生的发展是第一位的。我的老师也是这样关心培育我的,我应该让这种对教育的爱传承下去。”

  有一盏明灯叫社会责任感

  熟悉侯晶晶的人都知道,她很忙,每天的工作计划都排得满满当当的,除了康复锻炼时间,她每天用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时间平均在8个小时左右。

  独特的受教育经历和专业思考,让侯晶晶深深感受到教育对人的生命的滋养、唤醒和提升的功效。在她的内心,社会责任感和职业志向是一盏不灭的明灯,引领着她用爱和奉献去播撒阳光,赋予人生更高的含义。

  侯晶晶开始把目光投向“心理残疾”的青少年,江苏省少管所成了她常去的地方。“与侯老师交流,我们明白了什么是生活的强者和弱者。我们会下定决心认真改造、重新做人。”一些受帮教者由衷地说。一名被帮教者由于表现突出,后来的4年中累计减刑3年半。

  开设讲座、面对面交流帮扶,只要时间允许、身体能撑得住,侯晶晶总会自己推着轮椅,满怀热情地和各类学校需要帮助的孩子们交流。多年来,她克服身体不便,指导各类青少年10万余人,忙碌的身影遍及全省各地的学校、福利院、少管所。

  她还将多年攒下来的2万余元捐给贫困学生和地震灾区同胞;把刚领到的“江苏省自强模范”奖金600元再添上400元捐给了聋哑学校,直到受助单位把电话打到学校,领导和同事才知道这件事情……

  每天过得这么辛苦,不感到累吗?常有人不解地问。“传递关爱,回报社会,就应该见诸实际行动。看到有人从这些努力中受益,就觉得很值。”侯晶晶说。

  从一个残疾小姑娘成长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从一个平凡的学生成长为一位可敬的高校教师,侯晶晶不断在逆境中演绎着精彩的人生,荣获“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十大女杰”、“全国自强模范”、“江苏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等荣誉称号。“每一份荣誉,都是大家对我的认可与厚爱,我都非常珍视,也已转化为自己前行的动力。”侯晶晶说。

  提及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侯晶晶感受到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党的十七大上,我的关心特殊教育的提案,就被写进了十七大报告。我将利用好这次建言献策的机会,尽力做好调研工作,争取把好的案例和成熟的思考拿到会上与大家分享,争取充分发挥党代表的作用!”

  本报记者 沈大雷

扫描分享扫一扫分享本页
(责任编辑:王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