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教书育人 学高身正

——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两年来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综述

2012-09-07 来源:《人民日报》收藏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党的十六大以来,尤其是在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两年以来,中国全体教师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使命,带着党中央与国务院亲切关怀的温暖,社会地位全面提高,整体素质显著提升,精神面貌发生极大改变。

  中国教师,正以全新的面貌,行走于波澜壮阔的教育发展进程中,成为我国教育改革最有力的实践者。

  师德为先

  让教师成为最有“德行”的职业

  5月,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张丽莉舍己救学生,她的事迹迅速传遍大江南北,人们传颂着张丽莉身上体现出的师德的力量。

  师德是教师的灵魂,将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已经成为我国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和水平的战略措施。

  “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这是湖北省组织全省70万名中小学教师开展的创新师德教育主题活动;开展“师魂大讨论”、“我的理想·我的教师梦”,这是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开展的从教信念教育主题活动……海南、江西、吉林等省颁布了中小学教师师德规范,福建、重庆、陕西等省市先后出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职务评聘、评奖、评优、任用的首要内容。

  两年来,一项项师德教育的创新举措先后实施,一个个对师德的考核标准逐渐量化。师德,不仅成为一种道德的提倡,更成为一种制度的规约。

  2010年启动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更是让多位具有崇高师德与职业素养的优秀教师走进人们的心中,成为全体教师学习的榜样。他们当中有“让数学之美走入生活”的北京大学教授姜伯驹;有坚守“在讲台上用生命唱歌”的上海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于漪;有心怀大爱,“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孩子”的浙江省宁波市达敏学校校长刘佳芬;有培养了无数歌唱家的“中国夜莺”,上海音乐学院终身教授周小燕……

  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崇高师德以及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让人为之动容。

  四川省绵阳市安县桑枣镇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用行动告诉我们,“作为老师,保护学生的生命永远是最重要的。这是最高的职责,也是最基本的要求。”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教师张丽莉,用行动向我们讲述,“如果能用我的生命换回更多人的生命,这何尝不是一次人生的凤凰涅槃!”湖北省宜都市第二中学女教师周玉兰在危险来临之际,大声喊出了“什么都给你,留下孩子们的准考证就行!”

  在这些普通而又伟大的教师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教师的美好形象,看到了新时期丰富的师德内涵。新时期教师群体的良好风貌,正是促进中国教育发展前行的“正能量”。

  质量为重

  让教师成为“含金量”最高的职业

  教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教师的质量将直接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

  在过去的几年间,有这样几起标志性事件应该被提起:教师课程与专业标准制定完成,教师行业的质量保障体系逐渐完善;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逐步完善;国家级培训计划扩大实施,教师整体素质正逐步提高。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教师专业标准,不同教师教育机构的教育内容差别较大,使得培养出来的教师在基本素质方面也是千差万别。”面对教师行业缺乏行业标准和准入资格的现状,不少教师曾提出过这样的担忧。

  令人欣喜的是,在过去的两年间,这一状况逐步改变。

  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国家制定教师资格标准,提高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2011年12月12日,教育部就幼儿园、小学及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征求意见。这三个标准是国家对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合格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教育战线许多工作者评价:“如果说,1994年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在法律上第一次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2012年2月颁布的三个教师专业标准则进一步对教师的基本素养和要求进行了细致、专业的梳理和规范。”

  更令人欣喜的是,《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也已出台,《教师教育机构资质标准》、《教师教育质量评估标准》也在积极酝酿中。与此同时,《关于开展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和《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试行办法》先后颁发,颁布考试标准、32个科目笔试大纲和3类面试大纲。自此,一个完整、系统的中国教师队伍标准体系逐步建立。

  与教师队伍标准体系建设同步实施的还有一项重要的培训计划,“国培计划”。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这是一项旨在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促进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培训计划。

  有这样一连串让人感到温暖的数字: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5.5亿元,采取置换脱产研修、短期集中培训、远程培训等方式,培训中小学教师115万人,农村教师占到95.6%;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7.5亿元,加大置换脱产研修力度,培训中小学教师100万人,农村教师占到98%;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14亿,计划培训130多万人。

  改善待遇

  让教师成为最有尊严的职业

  如何才能让教师生活、工作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在过去的几年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学校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工作的通知》,推动各地完善分配方案和教职工绩效考核方案,切实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班主任倾斜。绩效工资覆盖在职人员1051万人,同时退休人员382万人增加生活补贴。抽样调查,实施绩效工资后,城镇教师工资增长19%,农村教师工资增长34%,城乡教师工资差距大幅度缩小。

  农村教师津贴补贴制度也在各地逐步探索建立。江西省从2008年起,每年设立1亿元资金用于发放艰苦边远地区教师的特殊津贴,2011年增至1.5亿元;湖南省泸溪县从2009年起实施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制度,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200多万。

  教师的待遇提升之后,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的住房问题也开始提上日程。2010年,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启动实施“农村边远艰苦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试点”,安排试点项目专项资金5亿元。2011年安排专项资金15亿元,推动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努力让农村教师把人留在农村、把心留在农村。

  待遇提升了,房子解决了,个人的进步发展便成为教师们关心的问题。

  喜报接连传来:2011年8月31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在近两年山东省潍坊市、吉林省松原市、陕西省宝鸡市进行试点的基础上,再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国部分地市开展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这改变了以往中小学教师职称等级最高为“副高”的状况,意味全国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可以评上“正教授”,有了通往“卓越教师”的途径。

  在过去的两年间,我国教师队伍的社会地位与精神面貌都有了显著的提升。为了中国教育的复兴,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国教师承担着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正充满激情地书写着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最美篇章!

  本报记者 赵婀娜

(责任编辑:王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