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湖北把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核心任务

2012-05-11 来源:教育部收藏

  ●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

  ●构建比较完善的农村教师培训体系

  ●建立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

  ●建立教者从优的条件保障机制

  ●建立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和职业规范评价制度

  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项目中,湖北省把均衡配备教师资源,特别是加强和改善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推进改革试点的核心任务和关键领域,由省教育厅统一部署、有序推进、强化督办。

  一、以实施国家“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和“特岗计划”为载体,建立农村教师补充机制

  湖北早在2004年就启动了“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采取政府出资购买阶段性服务的做法,通过出台系列优惠政策,每年吸引、遴选一批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到乡镇学校任教三年。到2011年底,2万多名“资教生”和“特岗生”充实到全省83个县(市、区)的1300多个乡镇学校任教,60%以上服务期满后自愿留在农村中小学校继续任教。2011年底,“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获得中国教育报等媒体举办的“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奖”的最高奖—特别奖。从2012年起,湖北将在继续实施“行动计划”的基础上,建立省级统筹的中小学教师补充新机制,落实“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教师管理制度。

  二、以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和“国培计划”等项目为载体,建立教师培训机制

  湖北于2005年启动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采取政府招标购买培训服务的模式,每年安排2000万元,组织2万名农村中小学教师、校长到武汉高校免费集中培训。7年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和校长143246人次,占农村教师总数的42%。“工程”的实施,提高了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激发了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此外,湖北还积极组织实施“国培计划”、“楚天中小学教师校长卓越工程”、“湖北省中小学教师海外培训计划”等。同时,加大市、县、校三级培训力度,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农村教师培训体系。

  三、以实施“城镇教师援助农村教育行动计划”为载体,建立教师交流机制

  为破解城乡教师优质资源配置不公等难题,2006年,湖北启动实施“城镇教师援助农村教育行动计划”,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互动、政策引导、整体推进”的策略,建立城乡教师交流机制。采取组织特级教师讲学团赴农村县(市)巡回讲学、建立中小学校长定期交流和城镇教师定期支教制度、城镇学校管理干部到农村和薄弱学校任职、农村学校校长到城区或其他教育发达地区挂职等措施,加强城乡教师的双向交流。从2012年起,湖北将实施“湖北省农村学校启明星计划”,每年在全省范围内从城镇学校选派500名左右优秀干部和骨干教师组成150个左右启明星团队,到农村乡镇以下学校任职任教,帮助农村学校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教育质量。 

  四、以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工程”为载体,建立教者从优的条件保障机制

  2007-2010年,湖北省级财政共投入资金1.1亿元,争取中央试点经费6000万元,推动全省投入资金近5亿元,新建和改造教师周转房57万平方米、近2万套,免费提供给城乡交流教师、特岗教师和无房教师使用,未来四年将再建2万套。2011年,省政府将这项工作纳入利民惠民的十件实事之一。同时,湖北还建立了教师与当地公务员津补贴联动机制;建立了农村教师津补贴制度,各地按高于城区教师绩效工资12%以内的水平确定农村教师津补贴标准。

  五、以实施“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工作为载体,探索建立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和职业规范评价制度

  2011年,湖北在全省中小学有力推动了“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工作。以课内比教学为载体,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以课外访万家为载体,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探索建立“全员参与、全科覆盖和全过程评价”的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和职业规范评价制度,努力形成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核心、覆盖各类中小学教师的评价机制。

扫描分享扫一扫分享本页
(责任编辑:李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