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区坚持扩充增量与盘活存量“两手抓”策略
——加大资源均衡配置力度,完善资源共享机制
——探索公平入学办法,平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顺义区实施学校联盟和组团,推进城乡联动发展
——城乡联动,搭建城乡学校共享互促发展平台
——系统推进,保障农村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近年来,北京市部分区县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加大资源配置和共享力度,不断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一、东城区坚持扩充“增量”与盘活“存量”相结合,实施精品特色战略,深入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通过加大资源均衡配置力度和完善资源共享机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满足老百姓旺盛的教育需求
1.按照北京市办学条件标准、学校安全标准,改善每一所学校办学条件,建设好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实施中小学办学条件达标工程,使全部中、小学硬件设备达到市颁标准;实施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和初中建设工程,改善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推进“校安工程”建设,加固改造80多个校址,优质教育资源比例进一步提高。启动未来20年教育空间布局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积极探索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和活动空间的有效途径。
2.建立统一的经费增长机制。依法实现教育经费的“一个提高、三个增长”,按照统一标准,向各中小学公平拨付教育经费。
3.建立公平的绩效工资分配机制。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校际间教师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基本实现收入的校际均衡。
4.建立人才资源流动机制。一是深化名校长、名教师工作室建设。目前已成立名师、名校长工作室46个,由名校长、名教师主持工作室工作,普通学校的校长、教师作为工作室成员,在名校长、名教师的带领下,实现快速成长。二是深入实施“621”骨干教师引领工程,通过特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区级骨干教师分别跨校带6名、2名和1名徒弟的方式,带动区域干部教师的共同成长。三是鼓励学校干部、教师全职跨校交流。探索“一长执两校”模式,由一名名校长担任两所学校的法人,负责两所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现已在史家胡同小学与东四七条小学等三对学校开展试点,实施效果明显,在校生巩固率大幅度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5.深化“学区化”管理,开展学校深度联盟。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则,将辖区各学校分成若干学区,通过实施硬件、师资、课程资源共享等途径,实现共同发展。目前已成立6个学区,计划再用2年左右时间,实现“学区化”管理模式区域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开展校际深度联盟,鼓励两所有差异的学校结成对子,通过实施设备、课程、师资共享等途径,共同提升教育质量,缩小校际间的办学差距。目前,东城区深度联盟学校数量已扩大至20对,覆盖率达到50%以上。
6.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工程,深化“蓝天工程”建设,探索艺术联盟和体育联盟新机制。将全区50个金帆团与各普通学校结成联盟,让普通学校学生也能享受到优质的艺术教育资源。依托43所体育传统项目校成立“体育联盟”,实施统筹管理、优势互补,促进学生快乐健康成长。
7.在人口外迁区域举办名校分校。通过整体输出办学模式、城乡手拉手、委托办学等方式,向人口外迁区域和近郊区县辐射优质教育资源。
8.网上资源共享。开通网上课程,实施骨干教师随堂课程网上共享,学生通过网络与教师实现互动答疑。目前已建设同步网络学习课程500余学时,引进全国特级教师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634学时,建立虚拟仿真实验室363个。积极推进数字校园建设,促进全区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
(二)探索公平入学办法,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平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制
1.科学划定学校服务范围,建立公平入学的招生机制。全区统一管理,小学坚持划片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小学升初中采取特长选拔、电脑派位和对口入学三种方式,招生过程及程序全部公开,严禁以学科考试、“占坑班”、委托民办学校选拔等形式招生,切实保障老百姓子女平等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同时,加强学生电子学籍管理,建立学生信息库,防止学生二次分流和人物分离。
2.将区域示范性高中招生计划按照一定比例分配到各初中校。逐年提升比例,不断引导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3.坚持“同进公立学校、同等待遇、共同成长”原则。保证符合条件的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全部进入公办学校就读。
二、顺义区以“示范校带动、组团式发展”为策略,推进“城乡联动”教育改革实验
(一)城乡联动,搭建城乡学校共享互促发展平台
1.组建联盟和组团,搭建共享平台。“城乡联动”的主要思路是“以高中校带动义务教育学校、以城区学校带动农村地区学校、以规范达标学校带动相对薄弱学校”。按照地域相近、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全区基础教育创建了3大联盟9大组团,形成了联盟内包括小学、初中、高中3个学段,组团内包括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的联动布局态势。各校不再是单打一式的“独立前行”,而是在合作基础上的“共谋发展”,实现1+1大于2的效果。
2.以课题项目为带动,推进改革实验。确定“探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12年一体化德育工作体系研究”、“推进课程改革 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研究”等8个联盟级课题和“组团学校间课程资源共享机制研究”等9个组团级课题,以此为带动,推动城乡学校资源融通共享,实现联盟和组团内人力资源的科学开发与合理流动,促进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
3.以学校组团为基础,优化资源配置。结合教育联盟和学校组团这一发展趋势,更加科学合理地配置教育设施设备。在三所示范高中建立交互式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视频点播系统,方便中小学就近使用。学校间的设备设施相互开放,小学科实验设备、小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基地集中建设,多校共用。
4.以交流活动为载体,充分共享资源。在联盟和组团内部召开多种形式的座谈交流会,建立了交流活动“三个一”机制,每个联盟每学期初召开一次校长联席会议,每个组团每季度召开一次教育教学主管领导工作汇报交流会,每个联盟和组团每月安排一次联合学习交流活动,以此寻求学校间合作共生的切入点、谋划共赢发展的结合点。
(二)系统推进,保障农村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1.教育投入倾斜农村。从2007年起,不足500人学校,按500人标准拨付生均公用经费,确保农村规模过小学校有充足的经费来源。优先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稳定农村教师队伍。给予农村教师专项补贴,距离城区中心3公里以外的学校,每增加1公里,每人每月增加12元专项补贴。
2.均衡城乡办学条件。在全市率先启动实施校安工程,总投资25.7亿元,加固和改扩建总面积72万平方米,90%以上中小学校基本建设得到更新,城乡学校办学条件无差别化全面提升。
3.优化农村学校规模。在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重点解决农村规模过小学校不适宜办学的矛盾,在城区周边和重点镇规划建设3所寄宿制中学和3所半寄宿小学,使农村中小学达到适宜规模,保证教育质量。
4.扩大农村骨干总量。与北师大进行全方位教育改革实验合作,高校专家零距离指导学校和教师发展;11所学校与首师大等高校合作开展优质校建设项目;建立农村中学数学、物理教师研修工作站;开展农村小学语文、数学骨干教师“一带三”培训;开展“以校组班”专题培训20余项,做到无论城乡、校校都有骨干教师
5.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在高标准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大力开发具有顺义特色的地方课程和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启动实施“彩虹读书行动”,聘请专家为每个年级的学生拟定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建设“书香校园”,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大力推进社会大课堂活动,确定了燕京啤酒厂等60家区级资源单位和中国科技馆等30余家市级资源单位,全区每年列支3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解决学生的交通费用,保证城乡学生每学期都能参加2-3次社会实践活动。
6.优化社会教育资源。在顺义电视台开设《师说日》和《国学动漫城》节目,聘请教育、心理、社会等各相关行业的专家学者,到电视台为全区家长讲课,优化农村孩子的家庭和社会教育环境。2012年3月,投入280万元开通顺义学习网,免费向企事业单位和机关职工、社区居民、在校学生发放学习卡20万张,一期上线电子图书2万种,视频3000余个,为包括农村学生在内的全区市民提供了一条重要的自主学习途径,丰富了社会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