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三个优先,强化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组织保障
●实施三个倾斜,力促城乡师资水平均衡发展
——经济待遇倾斜,岗位津贴最高达每人每月1200元
——政治待遇倾斜,评优评奖、职务评审向农村教师倾斜
——调配机制倾斜,推行“五制度一模式一培训”
●推行两项工程,改善农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
湖南省泸溪县位于湘西州东南方,是集“老、少、边、山、穷、库”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现有学校183所,在校学生47478人,教职工3109人。近年来,在全力推进教育强县工作中,泸溪始终把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通过坚持“三个优先”、实施“三个倾斜”、推行“二项工程”,达到了城乡师资在年龄结构、学科(专业)结构、职务结构和骨干教师配置方面基本均衡,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坚持“三个优先”,强化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组织保障
近年来,泸溪县委、县政府突出树立了“抓教育就是抓经济、抓教育就是抓发展”的观念,把发展教育、发展经济、环境创优作为全县工作的三件大事来抓。特别是在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坚持教师工资优先发放,教师政策性福利待遇优先落实,教师培训奖励经费优先保证的“三优先”政策,认真落实国家规定的各项教师工资待遇。实施绩效工资后,县政府在财政十分困难、其他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未全部保障的情况下,足额保证了教师绩效工资100%到位。2007年-2009年每年年底为全县每位教师发放了1000元奖金,2010年底为全县每位教师发放了2000元奖金。县财政每年将公用经费的5%作为教师培训专项经费予以单列,每年安排资金30万元设立政府教师奖励基金,每年安排1200多万元落实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实行县级学科带头人特殊岗位津贴制度,每人每月300元。
此外,泸溪县委常委会议4次重点研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及解决住房问题,县政府常务会议5次研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县人大、县政协定期视察教育,开展了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调研活动,并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积极为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建言献策。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每年都深入到农村村片小看望、慰问教师,调研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力争使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每年都有新举措,每年都有新亮点。
二、实施“三个倾斜”,力促城乡师资水平均衡发展
近年来,泸溪针对农村师资薄弱、城乡师资差距过大的突出矛盾,为保证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待遇提高、数量充足、质量提升,从三个方面向农村学校倾斜,着力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农村教师队伍。
(一)经济待遇上倾斜。为鼓励教师到农村任教,泸溪实行了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制度。2009年,农村村片小教师每人每月300元。2010年,在上年基础上翻一番,农村村片小教师岗位津贴提高到每人每月600元,农村中心完小、农村初中教师岗位津贴每人每月200元。2011年,在上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农村村片小教师岗位津贴提高到每人每月1200元,农村中心完小、农村初中教师岗位津贴提高到每人每月400元。绩效工资坚持向农村学校倾斜,设立农教补贴,农村村片小教师每人每月200元,农村初中、农村中心完小教师每人每月100元。全县农村学校共有1577人享受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其中农村乡镇初中教师、乡镇中心完小教师1110人,村片小教师467人。
(二)政治待遇上倾斜。一是实行农村教师评优评奖倾斜政策。在评选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时,将80%的表彰指标投放到农村学校,每年都有300多名坚守岗位、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农村教师受到表彰和奖励。在2010年5月召开的“县委推进教育强县会议”上,获得表彰的42名教师中农村教师就达32人,分别被颁发10000元和5000元重奖,在省、州引起较大反响。2011年9月10日,在庆祝第27个教师节表彰会上,县里拿出120万元重奖教育功臣,在受表彰的131名优秀教师中,农村教师达102人。二是实行教师职务评审向农村教师倾斜政策。从2005年开始,教师中、高级职务晋升指标直接分配到乡镇,分解到学校,农村教师职务晋升的比率和机会超过了城区学校。泸溪还规定,城镇学校教师晋升高级职务、参评特级教师和县级以上优秀教师,须有在农村学校服务经历,时间不少于1年。
(三)调配机制上倾斜。推行“五制度一模式一培训”。一是实行中小学教师定岗招聘录用制度,新进教师一律实行公开定岗招考,每年招考教师50人以上。近年来,泸溪共签约、招考教师714名,90%的新聘教师在偏远农村中小学任教,并规定任教须达3年才可以调动。二是实行教师提前退养制度,凡符合男满57周岁、女满52周岁退养条件的教职工,本人可申请办理退养手续。2010年来,全县有71名教师提前退养,及时招考补充了一批年轻教师,有效解决了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的问题。三是建立乡镇中心完小教师到农村村片小定期锻炼制度,每年选派100名乡镇中心完小的教师到本乡镇的村片小锻炼一年,充实村小教师力量。四是建立农村学校领导、教师到城镇学校跟班学习、挂职锻炼制度,每学期选派10-20名农村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州县学科带头人到省内外教育发达地区的名校跟班学习进修;每学期选派10-20名农村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到本县的城镇学校跟班学习;每年选派2-6名农村中小学正、副校长到省内外教育发达地区的名校挂职学习;每学期选派3-5名农村学校领导到本县的城镇学校挂职锻炼。五是建立乡镇音、体、美教师无校籍制度,全县农村学校音、体、美教师只聘任到乡镇,不定点到校,对村片小音、体、美教学实行走教制,每年还组织一次针对音、体、美等特殊专业学科教师的业务培训,提高了村片小艺体教学质量和专业教师素质。
推行“城乡换岗”模式。武溪、浦市、白沙城区学校教师和乡镇学校教师按10%比例、中心完小教师和片村小教师按30%比例,以1学期或1个月为时间单位互换工作岗位,结成伙伴关系,共享教育资源,一起承担教育教学任务。目前,全县有100余名省、州城区骨干教师和农村学校年经教师结成了师徒帮扶对子。同时,泸溪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实行无校籍动态管理方法,要求骨干教师定期到农村薄弱学校开展教学指导,特级教师和高级职务教师须定期到农村学校服务,时间不少于1年。
加强农村村片小教师培训。每学期以中心完小为主阵地,对农村教师进行两次业务培训(全年4次);每年暑假组织全县片村小教师分批进行全员培训,给教师灌输新的教育理念,传授科学的教学方法。2011年暑假,泸溪组织453名农村村片小教师分三批进行了全员培训,受训的教师普遍反映效果好。同时,深入开展政治思想、职业道德、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四种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责任教育”师德教育活动,在教师中开展“过三关”(师德师风评价关、教育教学考核关、文化知识检测关)活动、“捆绑式”支教活动、“送教下乡”活动、“三联三帮”(联校帮管、联师帮教、联生帮学)活动等。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提高了农村教师的业务水平。
三、推行“两项工程”,改善农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
近年来,泸溪在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的基础上,大力实施“两项工程”,让在农村一线工作的教师安居乐教。一是实施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工程。泸溪将农村中小学教师住房纳入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按照“政府统筹、部门配合、产权公有、周转使用”的原则,实行“统一立项、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招标、统一质量监管”的“五统一”管理办法,推进农村学校教师周转房建设,计划到2012年建设中小学校教师周转房1500套,建筑面积达92000多平方米,投入建设资金6700多万元。二是实施校安工程。近年维修、新建教师宿舍等建筑面积共计32780平方米,总投资达3081万元。同时,着力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工程等“五项工程”,投入资金1.09亿元,极大改善了农村的办学条件,优化了农村教师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泸溪给予农村教师多项关爱政策,为该县的农村教育带来了可喜变化。一是农村教师幸福指数变高了。目前,在村片小工作的教师工作安心,他们纷纷表示,现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十分厚爱村片小教师,只要学校需要,将一辈子扎根于村小,做一名快乐、幸福的乡村教师。二是农村村片小再也不愁没教师去了。实行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后,城区学校不那么俏了,出现了中心完小以上学校教师纷纷申请到村片小任教的喜人局面。据调查,浦市镇中心完小的80多名教师中,有近60人申请到农村村片小去任教。三是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目前,全县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普遍高涨,村片小的教育管理规范,入学率和巩固率稳步提高,教学质量进步明显。全县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100%、99.3%,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达99.4%。2005年至2011年连续七年高考应届生本科上线万人比居全州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