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学校管理水平基本对等
●推进学校教学水平基本对等
●推进学生成长指导水平基本对等
●推进实现学校办学条件基本保障
广东省惠州市按照“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水平基本对等、教学水平基本对等和学生成长指导水平基本对等,办学条件基本保障”的要求,强化“软件”建设,走内涵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路。
一、城乡学校结对一体联动,校长队伍一体打造,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管理水平基本对等
(一)组织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开展以支援先进办学理念、支援优质师资队伍、支援实用教研成果、支援农村学校驶上信息化快车道、支援必要的教学设备、支援农村初中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和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为主要内容的送优质教育下乡活动。实行城乡结对学校联动管理、联动教研、联动考核的捆绑发展机制。
(二)实施大学区名校托管模式。对地理位置相邻的学校,实施“一校多区”的实质性兼并,被兼并的学校作为分校区,接受总校领导,原分校校长改任总校副校长,总校实行校长一元化领导、教师一体化配备、教育教学一体化管理、财务一体化结算、教育资源一体化共享。
(三)选派骨干教师挂职培养校长后备人才。以公开竞招形式,从优质学校选派骨干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担任副校长兼任教育督查员,传播先进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督查农村学校各项工作落实情况。挂职期满后可留任重要职务。
(四)实行校长轮岗交流。规定校长初任为五年,可以连任,但原则上在同一所学校连任不超过十年,超过十年的进行轮岗交流。
(五)推进学校管理标准化。制定出台《学校管理标准化流程参考手册》,促进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精细化。
(六)统一考核促进校长比学赶超。参照学生满意度检测和教师满意度检测,学生保留率、毕业年级学业成绩合格率和毕业生升学率,学校安全工作一票否决等情况,分学校层次类别对县(区)域内中小学校长年度统一考核。
二、城乡学校教师队伍一体配置,教育品质一体提升,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水平基本对等
(一)突破优秀师资“一校独享”的瓶颈,实行优秀师资“刚性流动”。按照“优秀教师刚性流动,普通教师基本稳定,薄弱教师培训提高”原则,统筹安排办学水平较高的城镇学校10%-20%的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
(二)突破“一师任课一校”格局,实行教师“镇有校用”或“县有校用”的无校籍管理。小学教师由镇中心小学统一管理,初中教师划片统一管理,根据需要调整片区内教师配置和安排教师流动任课。全镇小学和片区初中信息技术、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五小科”教师“一师任课多校”,并计发工作量和适量补贴,保障开足开齐课程。
(三)突破农村教师补充困境,实行农村师资定向培养制度。建立师范院校学生定向培养制度,从当地初中毕业生中选拔乐于奉献农村教育事业的优秀学生,采取“3+2”(三年中专、两年大专)学制,签订服务合同,毕业后安排到偏远农村学校任教。对在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任教满十五年以上的教师发放特殊津贴。
(四)突破教研活动覆盖面窄的难题,实行城乡学校教研联盟活动制度。各县(区)按照城市优质学校帮扶带动相对薄弱学校以及区域就近原则,合理划定3-4个镇所在学校组成片区小学和初中教研联盟,以城市优质学校为龙头,在县(区)教研室统一指导下开展教研活动。
(五)突破师资培训“低效化”现状,完善教师全员技能培训体系。坚持骨干引领,示范带动,搭建各类教师成长平台。一是完善教师全员培训机制。为新教师、薄弱教师配备优秀成长导师,以跟班学习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二是完善名师培养机制。设立1000万元“人民教育家”培养基金,启动本土“教育家”培养计划。三是完善在职教师提升学历层次的奖励机制。
(六)突破监测评估薄弱环节,促进所有学校教学水平达标。在小学与初中采用抽测方式监测学生学业水平。继续开展义务教育阶段教学水平评估,三年内使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教学水平评估的学校由74%提升至100%,引导学校从关注外显办学行为向关注内涵发展转变。
三、城乡学校德育工作体系一体构建,校园文化一体建设,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成长指导水平基本对等
(一)构建城乡一体“心育”体系。力争三年内实现心理健康辅导室(中心)全覆盖、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全渗透、心理健康知识全普及。
(二)构建城乡一体养成教育体系。实现“十德”(“课德”、“会德”、“食德”、“行德”、“衣德”、“仪德”、“口德”、“寝德”、“危德”、“网德”)养成规范化、实践教育多元化、人生规划个性化。
(三)构建城乡一体德育队伍优化体系。开展“班主任成长共同体”建设行动、复合型“三维”(教师职业资格、心理辅导资格、职业导师资格)教师培养行动、德育群体队伍建设行动、德育工作激励评价行动、特色化德育实践基地打造行动等五项行动。由城市学校班主任带农村学校班主任,实行城乡学校德育工作联动管理、考核和评优。
(四)构建城乡一体学生成长帮扶体系。推进“德育导师制”落实到位、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到位、“家长素质”提升到位、社区联席会议协调到位、警示教育效果显现到位。
(五)推进城乡一体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制定 “结对帮扶”计划、完善检查评价和考核奖罚等系列措施,转变校园文化建设理念,促进校园文化动态化、人性化、成果化和个性化,创建特色学校。
(六)探索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平衡分布模式。进一步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直分初中学校的比例,引导生源均衡,缓解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优质高中招生指标以每年5%的增幅均衡直分到初中学校。2011年扩大到35%-45%,2012年扩大到40%-50%,2013年扩大到45%-55%,最高达到60%。
四、城乡学校布局一体规划,学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一体推进,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基本保障
(一)优化城乡学校布局,消除大班额。做大农村中心小学和片完全小学,办成规范化的寄宿制学校,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加大城市义务教育学校布点和建设力度,努力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义务教育大班额问题。
(二)全面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根本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将以学校建设达到规范化标准为主要内容的“创强”工作列入县(区)、镇党政主要领导责任考核范围,坚持以“创强”为抓手推动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使全市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覆盖率达到100%。
(三)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城乡一体化,抢占教育制高点。深入推进“校校通”工程,基本实现全市中小学校“校校有网站、班班有主页”,建设全市教育系统共享的各种信息化应用平台,全面提升农村学校信息化管理与应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