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全国治理教育乱收费部际联席会议第十二次会议典型发言材料之三

大力实施精品特色战略 深入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012-04-28 来源:教育部收藏

北京市东城区区长  牛青山

  北京市东城区始终高度重视维护教育公平,保障老百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走内涵发展之路,不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近年来,我们坚持“两手抓”策略,一方面,坚持抓扩充“增量”,加大资源均衡配置力度,完善资源共享机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满足老百姓旺盛的教育需求;另一方面,坚持抓盘活“存量”,科学划片,公平入学,规范办学,建立平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制,切实保障老百姓公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并被批准为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大资源均衡配置力度,完善资源共享机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满足老百姓旺盛的教育需求

  (一)加大资源均衡配置力度

  一是按照北京市办学条件标准、学校安全标准,改善每一所学校办学条件,建设好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实施中小学办学条件达标工程,让全部中、小学硬件设备达到市颁标准;实施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和初中建设工程,改善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推进“校安工程”建设,加固改造80多个校址,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得到了全面改善,优质教育资源比例进一步提高。我们还启动了未来20年教育空间布局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积极探索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和活动空间的有效途径。二是建立统一的经费增长机制。依法实现教育经费的“一个提高、三个增长”,按照统一标准,向各中小学公平拨付教育经费。三是建立公平的绩效工资分配机制,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校际间教师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基本实现收入的校际均衡。

  (二)完善资源共享机制

  一是建立人才资源流动机制。深化名校长、名教师工作室建设,由名校长、名教师主持工作室工作,普通学校的校长、教师作为工作室成员,在名校长、名教师的带领下,实现快速成长。深入实施“621”骨干教师引领工程,通过特教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区级骨干教师分别跨校带6名、2名和1名徒弟的方式,带动区域干部教师的共同成长。鼓励学校干部、教师全职跨校交流。探索“一长执两校”模式,由一名名校长担任两所学校的法人,负责两所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现已在史家胡同小学与东四七条小学等三对学校开展试点,且实施效果明显,在校生巩固率有了大幅度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二是深化“学区化”管理,开展学校深度联盟。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则,将辖区各学校分成若干学区,通过实施硬件、师资、课程资源共享等途径,实现共同发展。目前已成立6个学区,计划再用2年左右时间,实现“学区化”管理模式区域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开展校际深度联盟,鼓励两所有差异的学校结成对子,通过实施设备、课程、师资共享等途径,共同提升教育质量,缩小校际间的办学差距。目前,我区深度联盟学校数量已扩大至20对,覆盖率达到50%以上。开通网上课程,实施骨干教师随堂课程网上共享。

  三是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工程,深化“蓝天工程”建设,探索艺术联盟和体育联盟新机制。将全区50个金帆团与各普通学校结成联盟,让普通学校学生也能享受到优质的艺术教育资源。依托43所体育传统项目校成立“体育联盟”,实施统筹管理、优势互补,促进学生快乐健康成长。

  四是在人口外迁区域办名校的分校,通过整体输出办学模式、城乡手拉手、委托办学等方式,向人口外迁区域和近郊区县辐射优质教育资源。

  二、探索公平入学办法,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平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制

  一是科学划定学校服务范围,建立公平入学的招生机制。全区统一管理,小学坚持划片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小学升初中采取特长选拔、电脑派位和对口入学三种方式,招生过程及程序全部公开,严禁以学科考试、“占坑班”、委托民办学校选拔等形式招生,切实保障老百姓子女平等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

  二是将区域示范性高中招生计划按照一定比例分配到各初中校,并逐年提升比例,不断引导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三是坚持“同进公立学校、同等待遇、共同成长”原则,保证符合条件的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全部进入公办学校就读。完善学生救助中心职能,落实减免和资助政策,投入专项资金2000多万元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受益学生达7万余人。

  四是严格经费管理,坚持收支两条线,切实保障经费使用效益。坚持区级治理教育乱收费局际联席会议制度,认真执行国家、市、区各项收费政策,对执行情况进行严格监督检查,对于违规收费行为,坚决予以查处。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始终是东城区坚持的一项战略任务。我们将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各兄弟单位的帮助下,继续认真研究解决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为进一步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扫描分享扫一扫分享本页
(责任编辑:张珏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