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奋力推进教育强国建设高质量开局起步

2024-09-18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教育部办公厅党总支书记、主任 朱小杰 

  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全面总结了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格局性变化,系统阐释了教育强国建设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路径,深刻阐述了教育强国建设要正确处理好的重大关系,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教育部办公厅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大会精神,按照部党组部署要求,充分发挥统筹协调、参谋助手、督促检查、服务保障职能作用,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攻坚克难的责任担当,为推动教育强国建设高质量开局起步贡献力量。

  一是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坚决有力做到“两个维护”。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办公厅作为部机关的行政中枢,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持续深化政治机关建设,把好正确方向,擦亮鲜明底色,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一体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及习近平同志《论教育》,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决策部署上来。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作为“第一政治要件”,严格执行“第一议题”制度,健全重大任务督查督办工作机制,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能力水平,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全球影响力等,强化督办落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建设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转化为务实举措,聚焦若干优先突破改革事项和近期重点发展项目,明确责任分工,构建点面结合、长短并重、纲举目张、系统跃升的工作格局,推动教育强国建设从宏伟蓝图变为落地施工图。做好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宣传阐释,统筹安排好宣讲培训、专题研讨、全员轮训,动员激励教育系统将贯彻落实大会精神转化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力行动。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师生安全为宗旨,健全完善教育安全治理体系和协同机制,加强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和处置工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坚实安全保障。

  二是牢牢把握教育的人民属性,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发挥统筹协调优势,深入研究应对人口结构变化等对教育发展提出的新挑战,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关切新期盼,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提升教育部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公共支撑能力,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落地见效,以数字化手段更便捷、更公平地解决入学、考试、认证等群众急难愁盼的切身利益问题。持续深化教育领域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守住精文减会硬杠杠,统筹规范督检考,持续为基层减负松绑赋能。强化对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履职服务,主动加强沟通联络,为代表委员咨政建言做好服务保障。生动讲好新时代教育故事,宣传科学教育理念,推动机关干部接访下访,注重倾听人民声音,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依法依规协调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有力落实乡村振兴、对口帮扶任务要求,努力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

  三是牢牢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助力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建成教育强国,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更好发挥部党组参谋助手作用,跳出教育看教育,始终做到从全局和战略想问题、办事情,认真思考和回答“教育强国、机关何为”,奋力把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全国教育大会部署要求转化为谋发展、促改革、保安全的生动实践,并统筹做好与“十五五”前瞻谋划的衔接。着眼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等方面加强宣传引导,汇聚共识,凝聚合力,抓好落实。健全部省会商和共建机制,坚持一省一策、同向发力、双向赋能,推动战略合作协议迭代更新,支持地方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先行先试,创造更多鲜活经验。建强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的教育体系,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终身学习保障。

  建设教育强国的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于抓好落实。办公厅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办公厅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提升政治能力,落实政治责任,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优化职能职责、工作机制和业务流程,用好工作专班机制,全面提高“三服务”水平,带头做有理想、负责任的行动主义者。大力弘扬极端负责的工作作风,全力保障机关指令传递、文电运转、协调联络、值班值守安全畅通有序,筑牢保密工作防线。全面加强自身建设,进一步强化理论武装,巩固深化党纪学习教育成果,把办公厅打造成让部党组放心、让干部职工满意的“前哨后院”,切实提升服务保障教育强国建设的能力水平和工作成效。

(责任编辑:谢沂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