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发展因素和风险因素并重 构建“全员心育”文化新生态

2024-02-27 来源:教育部收藏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工作中需要围绕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核心需求,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化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建设良性校园生态,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提升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尊重学生发展规律,满足学生发展核心需求

  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核心需求包括胜任力、自主性、归属感,在课程设置、教育管理规则这些学校日常设计中充分考虑和满足学生核心需求,将“以人为本”具体化为学生的校园生活体验,是一所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基本盘。

  (一)落实五育并举。丰富课程设计,因校制宜开设校本课程和活动课程。充分利用体育、艺术、劳动教育的强心、润心、健心功能。

  (二)开展多元评价。学校不惟成绩评价教师,教师不惟分数评价学生。建立多维度、多场景、多角色的评价体系。

  (三)构建积极关系。关系因素是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核心因素,建设积极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亲子关系,同时促进这些关系之间发生积极的交互,可以调节、缓冲、隔离或抵消各类风险性因素带来的不良影响,这是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性价最优方式。

  二、构建发展性因素和风险性因素并重的系统,预防心理危机生成极端性后果

  (一)全员心育。成立以校长为首,包括分管副校长、相关职能部门中层和全体班主任、青年教师、心理教师等在内的心理健康工作团队。通过教师心理健康C证、B证培训,“树人工作室”,教师朋辈督导互助小组、正念共练小组,生活老师、安保员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培训,学长团、朋辈社团、心理委员等学生团体心理健康知识技能培训等多种路径,帮助师生员工了解预警和干预流程,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援助”。

  (二)立体课程。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坚持全学段开设包括心理健康校本必修课、心理健康选修课、朋辈成长小组活动课、团体辅导课等在内的立体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初一到高一紧抓课堂主渠道,两周一节校本必修课,高二、高三通过选修课、同质小组、团体辅导等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提升心理抗逆力。

  (三)聚焦关系。建设满足学生核心需求的人际关系支持体系。通过“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日常谈话赋能学生”、师生趣味运动会等系列培训、活动,强化师生积极关系。通过学长团带领新生开展入学教育、朋辈社团全校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周、心理委员各班开展5·25心理健康活动月、“360+”公共选修课、“100+”社团活动及体育嘉年华、校园十大歌手赛事、游园会、校长杯足球赛、深中杯篮球赛、宿舍文化节等校园传统活动,强化同伴积极关系。通过搭建“百名家长人生故事入校园”“70后对话00后”“家长朋辈沙龙”“家长共学小组”等系列家长活动,强化亲子积极关系。通过“让关系更好”主题家长会等具有积极链接效应的活动,推动学生、家长、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产生1+1+1大于3的系统效果。

  (四)关注重点。将重要问题、重要环节、重点学生,放进清晰可控的流程中关注。通过编写《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简明实操手册》《针对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学生的工作指引》《深圳中学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教师工作手册》《深圳中学学生休学、复学指导手册》等文本,指导教师精准落实。建立心理老师全程介入的惩戒制度和流程,对休、复学学生和家庭开展支持性会谈和跟进,组织中高风险学生家校危机联席会,推动校、家、医、社合作。

  三、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重视校源性、师源性的学生心理问题。应加强教师培训,尤其是校长专项培训。心理教师很重要,校长更重要。

  (二)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家长的主体和合作身份。向家长提供早于学生学段至少6个月的心理健康重点问题培训。

  (三)重视厌学学生的心理干预和返校支持。应开展以教育部门牵头的多部门联合干预。(深圳中学副校长 王新红)

(责任编辑: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