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做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 推动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

2023-08-31 来源:教育部收藏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高质量的教育支撑。建设高质量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推动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是建设高质量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近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的出台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的部署要求,切实办好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提供了行动指南。《意见》中指出,要“全面推进协同育人。推动形成政府统筹协调、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格局,落实各方相应责任及沟通机制。”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有利于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推动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重要路径和坚实基础。

  一、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的必然要求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是促进儿童和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新时代教育发展改革新要求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都确定了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工作任务。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进一步凸显了协同育人在我国教育事业进程和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为着力破解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存在的突出问题,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提出到“十四五”时期末,政府对协同育人工作的统筹领导更加有力,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健全。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机制更加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更加浓厚。由此可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新时代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无论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均需要增强协同育人共识,积极参与到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的构建工作中,共同推动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建和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同构成了为儿童青少年提供良好成长性支持的环境要素。三者只有有机衔接、协同配合、形成合力,构建起良好的教育生态,才能推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切实办好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过去几十年的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研究都表明,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有助于切实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早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共识。因此,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是实现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的必然要求。

  二、各级政府发挥统筹作用,建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为基础教育扩优提质构建良好教育生态

  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统筹协调的作用,是破解协同育人长期以来存在的职责定位不够清晰、协同机制不够健全、条件保障不够到位等突出问题的重要突破口。首先,各级政府要明确自身职责,推动成立专门部门或组织,专人专用,切实发挥政府统筹协调的作用,加强组织领导,为学校、家庭、社会参与协同育人创造良好环境。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提出,各地各相关部门要将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大政治任务,强化党委领导、政府统筹,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加强组织协调、部门联动,完善经费条件保障,积极推动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密切协同的育人机制。第二,要明确各职能部门协同育人的工作职责,建立“上下联动”的多级管理体系,推动部门联动,强化条件保障,促进资源共享和协同育人有效实施。例如,研究制定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规划和相关配套政策制度,建立多部门沟通联席会,推动各环节、全环境有机融合,着力构建全方位的育人格局。第三,完善评价考核机制,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成效纳入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和教育质量评价重要内容,纳入文明创建活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考核体系,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

  三、中小学校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主导作用,助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是指通过学校的枢纽和核心领导的作用,促进家校合作,整合社会资源,使得家庭、学校、社会形成联结,从而共同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为进一步贯彻全面推进协同育人,助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必须充分发挥学校在我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的主导作用,做好连接起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枢纽的作用。首先,学校要充分意识到自身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主导作用,充分认识协同育人对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都应该意识到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应当成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应有之义,推动现代学校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第二,拓展和创新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途径和方法。学校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传统协同育人渠道的同时,应不断探索特色协同育人途径,搭建“互联网+”互动平台,切实拓宽协同育人途径的宽度、广度、深度。第三,提升教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能力。学校组织教师开展校内集体研讨,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作为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分享在协同育人过程中的成功案例,共同分析难题困惑,探讨有效的解决方法。第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促进优质特色发展。一方面,着力利用当地现有资源。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社会实践基地、上级部门建设的资源整合平台等,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广泛挖掘社会力量,如《意见》提到,学校可以深入实施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中小学校外研学实践活动项目,打造社会实践大课堂,加强研学基地建设,积极探索数字化社会实践育人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基础教育家庭教育指导专委会秘书长 边玉芳)

(责任编辑: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