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系统设计统筹规划 让改革行动落地生根

2023-07-04 来源:教育部收藏

  近期,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立足课程、教学、评价、教研一体化设计,突出育人方式变革,制定了一套针对性突出、可行性强的行动方案,是对基础教育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化细化表述,从时间节点、责任单位、实施方式、工作要求等方面给出了具有操作性指导性的实施方案,对推进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深远意义。就《行动方案》而言,以下三点尤为突出:

  一是采用课程视角全面推进教学改革。五大行动中课程方案转化落地规划行动位居首位,这是从大课程的视角整体规划教学改革的体现。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全面系统性的工程,而课程方案的规划与设计贯穿于整个改革过程中,是其他行动的前置条件。因此,《行动方案》中从区域、学校和监测三个方面给出了将国家统一制定的育人“蓝图”细化为地方和学校育人“施工图”的具体路线和措施,聚焦课程方案落地的具体问题,指导区域和学校用循证方式切实加强国家课程方案向地方、学校课程实施规划的转化工作。

  二是突出科学素养的重要价值。《行动方案》中科学素养行动作为单独行动的提出是对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布局战略要求的有力回应。在“科技强国”战略设计中,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是关键举措,也是最为基础的一环。瞄准新时代育人要求,针对当前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行动方案》构建了校内外一体化科学教育体系,并从细化校内科学类学科教学指导、拓宽校外科普教育开展和保障科学教学的设备和条件三个方面提供了具体建议。

  三是体现技术赋能的优越性。《行动方案》中除了以数字赋能作为专业支撑的行动外,在教学、评价和教研环节中都提到利用技术赋能相关工作的开展。这是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行动方案》明确提出“鼓励对普通教室进行多功能技术改造,建设复合型综合实验教学环境。地方和学校要明确教学评价要素和要求,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发挥教学评价的引导、诊断、改进与激励作用。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等新技术与教师队伍建设的融合,加快形成新技术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强调了利用科技手段、数字化平台和教学工具的普及,建立数字化教学教育开放共享环境,推动教育行业现代化的进程,拓展教育产业空间和发展前景。

  将《行动方案》转化为区域层面的实践行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坚持系统设计,整体规划课程实施方案。在区域内建立学校课程方案评价指标体系,加快“一校一策”课程方案的制定。区域可从“课程背景的全面性、课程目标的育人性、课程结构的层级性与综合性、课程实施的可操作性、课程评价的发展性”等维度,研制学校课程实施规划。同时,组织专业人员通过“一对一研讨,一对一反馈”与学校领导干部进行深度对话,指导区域内所有学校的课程方案高起点设计、高水平落地,全面落实国家课程的特色实施,统筹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形成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案例。

  二是坚持科技赋能,以评价撬动教学方式改革。充分挖掘智能技术在评价领域中进行数据分析、可视化呈现等方面的优势,研发基于区域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智慧听评课系统,即时生成可视化的课堂教学情况雷达图和反馈报告,全面诊断区域、学校和学科的课堂教学情况。基于诊断中发现的重难点问题采用循证研究等方式进行迭代优化和改进,促进师生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三是坚持优质均衡,构建全优质全覆盖教研制度。针对部分省市教育基础相对薄弱、教育规模大、优质资源不均衡的实际,建议区域不断创新教研工作机制,建立全覆盖-全优质的、伴随实践问题解决的教研机制。如组建“区级教科研员—中心组—学区/片区学科组长—学校教师”四级联动教研网络,让教研覆盖到每一个教师;建立层级式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的培训机制和转化落地的校本教研机制,让每一个教师享有优质教研资源;建立专业骨干人员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伴随实践问题解决的教研支持体系,让每一次教研都高质量落地。

  我们应该把握好教育改革的机遇,以《行动方案》为操作指南,制定更适合本地实际的课程教学改革路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杨碧君)

(责任编辑: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