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区教育局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是对义务教育工作的定期体检,可以客观反映区域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质量、身心健康及其变化情况。上海市松江区历来高度重视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以监测报告分析和使用为契机,“找到适切的‘尺子’——评价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的标准;摸准自己的‘位子’——在全国、本市的坐标系中找到自己的相对位置;寻找突破的‘口子’——明白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为改进提升教育质量提供科学的依据”。松江区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发展、高赋能治理,教育投入、办学资源、办学质量等取得了质的飞跃。
从2020年科学学习质量监测数据来看,小学四年级科学学习在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科学教师探究水平、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讲解指导实验等五个方面测试结果均位于全国前列。在学生科学学业表现中等及以上的比例、科学实验教学频率、教师指导讲解实验的比例等指标上的表现均位于全国前列,且科学学业表现的校间差异比较小。松江区从“立足学生立场,让课堂更有趣味;融合地域资源,让探究更具真实;探索增值评价,让数据更有价值”等三个维度探索区域小学课程管理新路径,实践“好玩”的科学。
一、立足学生立场,让课堂更有趣味
松江区2017年监测数据显示,四年级学生科学学习兴趣高和兴趣较高的比例之和略低于市平均值。基于此,区域层面聚焦科学课程、科学课堂等进行重点突破。实践“好玩”的科学,“好玩”旨在“有趣——真实生动有内涵;理趣——逻辑思考有思想;情趣——情智共生有意义”,不断提高课程管理的广度与深度。以上海市松江区九亭第四小学为例,从“儿童立场”出发,融自然、生活、社会等为教学内容,架构实施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
(一)有趣——真实生动有内涵
2016年,“24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九亭第四小学传承非遗,整合“24节气”特色项目,设计和实施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学校将不同年级、不同主题的内容以课题《基于“24节气”的小学主题式综合活动实践研究》进行探索,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和课时,构建“‘24节气’探微”主题式综合活动框架。
(二)理趣——逻辑思考有思想
科学思维,从不一样的课堂开始。教师层面,为促进教师整体把握教材,提升结构化组织教学能力,学校结合自然学科基础型课程,围绕“我与自己”“我与社会”“我与自然”三个维度,以“探微”为主线,从劳动入手,多视角设计并对应主题式综合活动,发挥节气育人功能与价值。学生层面,通过“课中学、做中学、行中学”经历学习过程,学习运用逻辑思考力解决问题。
(三)情趣——情智共生有意义
以“问题解决”为中心,让问题产生价值。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聚焦主题,以每一个小问题为载体,强调设计真实的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跟着节气去劳动,立冬时节酿黄酒。以三年级第二学期主题式综合活动《巧手酿黄酒》为例,结合自然学科第五单元“腐烂的防止和利用”进行探究。基于学生对微生物的认知:微生物会使人生病、会使食物腐烂,融合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立冬时节设计“冬日正当燃”主题活动,精心设计观天象、制插画、享美食、做酒曲、酿黄酒等实践性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寻节气故事,跨学科教学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2020年国家义务教育科学学习质量监测结果显示,松江区四年级学生科学学习兴趣高和较高比例之和位于上海市前列,高于全国均值,与2017年纵向对比有一定提升。
二、融合地域资源,让探究更具真实
2017年监测数据显示,松江区四年级科学教师探究教学水平高和较高的比例之和低于上海市平均值。如何提升教师探究教学水平?更具真实的探究怎么做?教学行为改进需要以探究为基础,从项目布局、资源支撑、学校实践等方面帮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习得科学探究方法。
(一)推进“三层”管理:纵横联结
市级项目引领,高位推动。由上海市教育学会中小学科学教学专业委员会领衔,持续组织开展小学科学长周期探究项目活动。聚焦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教育等交叉融合学科,鼓励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资源等开展长周期探究,要求每所学校至少有一个班级参与,研究过程重点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区域项目支撑,整体布局。2020年,上海市教委实施第一轮义务教育项目化学习三年行动计划。松江区分层分类推进区项目化学习种子实验校、项目实验校、项目实验组,以活动项目、学科项目、跨学科项目为载体,结合小学科学长周期探究活动,推进教与学方式变革,着力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实践探索,闭环思维。学校整体设计小学科学长周期探究活动,利用本土地域资源,由课内延伸至课外;在真实情境中,以真问题为驱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自然、语文、数学、美术、历史等学科知识,以项目化学习方式进行主题课程实践;落实闭环思维,贯彻有始有终有成果。
(二)融合“三维”特质:真实探究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小学作为松江区项目化学习种子校,立足本土地域特质,厚植“上海之根”松江优秀传统文化新内涵,探秘“衣被天下、松江大米、别样老城、塔形斜影”等主题内容跨学科探究学习。
维度一,用“专家视角”构架内容
主题聚焦,问题驱动。围绕“衣、食、住、行、玩、寻”六个方面,每个主题对应一个驱动性问题。项目化学习探究分别在五个年级开设,根据学生知识基础匹配学习内容。
维度二,用“工程师思维”解决问题
知识建构,思维迁移。六个项目内容中的“玩”,聚焦位于上海市松江区佘山镇天马山被称为“上海比萨斜塔”的护珠塔,其斜度已超过意大利比萨斜塔。针对此情况,三年级学生成立“塔形斜影”项目化学习小组,探究如何保护斜塔。围绕护珠塔的历史、现状和保护策略,研究包括“天马山护珠塔会倒吗?”“护珠塔倾斜的奥秘!”“让护珠塔‘永远不倒’的保护方法”等。学生用矿泉水瓶搭建模拟塔,探索让护珠塔斜而不倒的措施;实地观察讨论和探究影响物体稳定性的因素、模拟验证护珠塔稳定性的因素、搭建护珠塔支架模型、制作护珠塔原型等。
维度三,用“科学家精神”激励创新
论证观点,成果物化。学生撰写的课题报告《护珠塔保护方案》在分析护珠塔长年不倒的成因基础上,向松江区文化市场和文物保护管理所提交了两份实体保护建议方案:一是通过搭建支架支撑塔体的“站立”;二是填平塔身墙体裂纹,塔的地基内填充加固物。
通过区校实践探索,2020年国家义务教育科学学习质量监测结果显示,松江区四年级科学教师探究教学水平高和较高的比例之和高于上海市均值,高于全国均值。
三、探索增值评价,让数据更有价值
(一)关于评价反馈的思考:读懂数据
读懂结果反馈,从数据中洞悉问题存在的潜在原因。关注关键问题,改进课堂教学。松江区2017年监测结果显示,学校四年级配有实验仪器、设备的比例高,教师经常使用的比例低于上海市平均值。小学自然学科教学较大短板为实验活动落实率以及学校对学科重视度。
区域层面以弱项指标为突破口,实施以“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生科学活动设计与研究”为核心的“云间育苗”计划,通过“一位学科专家带领一群学科教师助力一批松江学子”模式,在松江区中山第二小学启动“我们玩科学——小学生科学实验与实践活动”。针对问题进行改进,一是梳理与教材配套的实验活动资源库;二是立足课堂主阵地开展具体问题小切口研究;三是任务驱动,以“规范、研究、提升”补齐短板,提高基础型课程教学效益。
三年的实践与改进, 2020年国家义务教育科学学习质量监测结果显示,松江区科学教师探究水平、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讲解指导实验等方面测试结果均位于全国前列,四年级学生在科学课上做过动手实验的情况好于上海市及全国平均水平。
(二)关于监测结果的运用:增值评价
用好增值评价,促进区域循证决策治理。一是加强评价结果的科学公开,提升学校对评价结果的知情权以及对评价结果的认同度。区域层面,针对国家义务教育学习质量监测报告区域评价结果量化公开,对不同学科类型评价结果分类公开,纵横比较,三角论证分析,以此获得更好的问题视角。学校层面,由关注评价结果转向关注教学过程,发挥区教育学院等专业力量,剖析关键数据,改进关键行为。基于此,以数据驱动决策引领,以学校发展为导向,形成基于实证研究的教学质量跟进保障机制,走向学校改进。
(三)关于实践有质量的公平:多元发展
对更公平教育的理解,指向的是学校多样化发展,提供最适合学生的教育。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特质,差异会永远存在,关键是摸清学校底子,厘清问题,培育有序的学校多元化的成长生态,从不同维度在多元化的竞争环境中发展。但差异不是差距,坚持差异性原则,坚守底线正义。区域层面以增值评价的方式评估学校办学成效,既关注区域校际之间的横向发展,更关注学校自身的纵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