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做勇于担当的“电磁人”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苏东林

2022-10-17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9月底的北京,依然炎热。在北航校园见到苏东林院士时,她一头利落短发,穿着薄纱长袖。她的学生徐辉告诉记者,很多年来,“苏老师在夏天一直都穿长袖,再热的天气也是如此”。

  原来,10多年前,苏东林在东北草原上寻找适合做电磁兼容的测试外场,因在日光下工作时间太久,被晒成阳光皮炎,并落下了后遗症。如今,夏天在太阳底下站一会儿,她的额头、鼻尖依然会红肿和瘙痒。 

  这是苏东林的伤痕,也是她的功勋章。 

  1979年,苏东林考入北航电子工程系,学习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在此后的几十年间,她奋斗在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电磁场中,带领团队开创出电磁兼容与电磁环境这一学科方向,并长期致力于系统级电磁兼容理论与方法、设计与评估、试验系统研制等工作,破解了多项电磁兼容技术难关,被誉为“电磁侦探”“神奇的电磁医生”。

  “电磁兼容为什么很重要?因为它解决的是不同电子产品共用一个空间时,怎么不相互影响的问题。”苏东林举例道,比如上飞机后关闭手机,解决的就是电磁不兼容可能带来的飞机导航失灵等安全问题。但不是所有问题都能一关了之,“在电磁兼容的各个应用领域中,航空领域的电磁应用是走得特别靠前的,很多问题非解决不行。”苏东林说。 

  一边是国外对我们的技术封锁,一边是加快航空事业发展的迫切的国家需求,苏东林说,从本科学习时起自己就有个深刻的印象,“学电磁主要是为了国家”。

  空天报国、敢为人先是同事们对苏东林的评价。几十年来,她自己是这么做的,也这样要求自己的学生。

  不管是主动承担我国第一套开阔场系统级电磁兼容试验系统,带领团队开创电磁兼容与电磁环境这一学科方向,还是给年轻人压担子、给予更多“挑大梁”的成长机会,在苏东林看来,电磁和国家需求是高度绑定的,别人是决不会提供出解决方案的,只有依靠自己才能不断实现从0到1的突破。

  独行不能远。着眼于电磁兼容研究的长远发展,苏东林谋划学科建设,由她担任所长的北航电磁兼容技术研究所已会聚200余名研究人员,每年在校的研究生有160多人,是国内外最大的从事电磁兼容研究的团队。在她和团队的努力下,北航建立起了电磁兼容与电磁环境二级学科,是国内唯一拥有该二级学科的高校。

  2020年,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电磁安全作为一种非传统安全被列入重大安全防卫领域。电磁安全的重要性在不断增强。“如果电磁实力不能成为国家的硬实力,我们就要吃亏。我常常告诉我的学生们,现在国家把这个任务交给我们了,我们就是阵地上站着的战士,人在,阵地在。人不在,阵地也要在,不能让国家输。”

  提起学生,苏东林满是欣慰和自豪。这些年,她95%的学生毕业后都选择奔赴国家重点科技领域,100%留在了国家电磁兼容的主战场上。

  1983年,苏东林加入中国共产党,至今已有39年的党龄。爱党报国不仅是她的人生底色,也是她努力帮更多年轻人打上的底色。成为一名党的二十大代表,她感受到这不仅是至高无上的荣誉,更是份沉甸甸的责任,“作为来自电磁领域和教学科研一线的同志,我希望把一线的呼声和建议带过去,也会投出自己庄严的一票”。

  “空天报国、电磁强国毕生信念。融入院所、深入部队,誓将科研成果写在一线……夯实基础坚持实践,久久为功铸就电磁之魂。”最近,苏东林还制作了这首“所歌”,这首凝结了她和师生不少心血的“电磁之歌”,是她和我国几代电磁人奋斗精神的最好写照。 (本报记者 梁丹)

扫描分享扫一扫分享本页
(责任编辑: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