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办公厅等六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管理工作的通知》,从内容建设、时段时长、学校管理、家校协同和部门监管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对于做好预防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作为中小学老师,和学生朝夕相处,更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与情绪变化。落实好有关政策要求,做好预防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工作,应该也能够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首先,要加强手机管理。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使用手机上网的未成年人网民比例高达92.2%。可以说,手机管理工作做好了,就会大大减少中小学生使用网络游戏的时间。作为老师,要通过主题班会、团队会、个别谈心等多种形式,讲清楚手机管理的重要性,让同学们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要制定班级公约,引导学生对手机使用和管理规则,以及违反后的惩戒措施达成一致,学会自我管理。要在班级内设置手机保管场所和装置,明确保管方式和责任人,统一保管经申请带入学校的手机。老师要自觉做到不用手机布置作业,也不要求学生用手机完成作业,尽可能地减少学生接触手机的渠道和时间,筑牢校园预防网络游戏沉迷“防火墙”。
其次,要组织文体活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他们人际交流、缓解压力、体验快乐的一种方式。作为老师,要正视学生正常娱乐休闲的需要,因势利导,充分利用中小学生活泼好动,精力旺盛,兴趣广泛的特点,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广泛开展各类文化、体育、艺术和社会实践等活动,让他们在图书馆中、在运动场上、在与同学交流中、在社会实践活动里找到乐趣,放飞自我。既要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现个人价值,培养兴趣爱好,丰富精神生活,寻找心灵寄托。又要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觉远离网络游戏的诱惑。
再次,要强化教育引导。堵不如疏,疏不如引。当代中小学生是网络时代原住民。我们不应、也不可能禁止中小学生接触网络,但必须为他们健康上网保驾护航。作为老师,既要承认学生使用网络游戏的合理性、必要性,又要清醒认识过度沉迷带来的危害性。要注意加强教育,结合身边的鲜活事例,帮助学生了解掌握网络素养知识,学会正确认识、科学对待、合理使用网络游戏。要注意加强引导,在倾听学生心声基础上,结合个体特点,对其沉迷网络游戏的行为,有针对性的点拨,科学合理的干预。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真正的意义,在于游戏之外的广阔现实世界,从而自觉转变思想观念。
第四,要密切家校协作。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作为老师,必须高度重视家长的作用。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多种途径,介绍典型案例,宣传防范知识,引导家长充分认识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性和加强管理的必要性,主动和学校相向而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预防网络游戏沉迷工作。要引导家长发挥好榜样作用,主动减少手机和网络使用时间,多抽出一些功夫陪伴孩子,多从事一些阅读、运动等正能量活动,真正做到以身作则。要督促家长履行好监护责任,安排好孩子的日常生活,有意识地让孩子在学习之余,多从事一些家务劳动、户外活动、体育锻炼,帮助孩子转移注意力,远离网络游戏沉迷的陷阱。
从某种意义上讲,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游戏,是一场“注意力争夺战”。学校和老师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履职尽责,深入挖掘日常生活中的教育价值,和政府部门、家庭、社会一道,共同打好预防网络游戏沉迷“组合拳”,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虚拟的网络空间转移到现实学习生活中来,把中小学生引导到健康快乐成长的轨道上来,帮助他们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劲松分校 张勇)